第两千六百七十九章 精彩解说(2/2)
“伊拉克的乌尔城;米国圣路易斯州的七十二石堆;希伯来圣经中的古代以色列,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维京人,迦太基人,甚至旧石器时代的欧洲人,封建时期的朝鲜人,都存在过类似的习俗。”
“与这个残酷现象相关的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似乎都非常突然,但是却非常具备历史默契一般,中止了人祭这一行为。”
“比如中国,在商代之后的周朝,周武王完成‘翦商’大业后还举行过一次规模极大的‘燎祭’,但很快便由周公姬旦废止了人祭,同时还废止了商代‘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的巫神治国理念,在强调周王室是接受了神的命令成为人间的王者的同时,还强调‘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建立起以‘仁德’为精神内核的礼制文明。”
“虽然在历史的惯性下,人祭行为在后来的历史中,甚至一直延续到清代都还存在,但是至少从周代开始,已经从制度上,礼俗上,将之定性成为了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而不再如商代那样,是公序良俗的一部分。”
“而文字也在那个时候进行了一次转型,变得有了一些简化,多了一些厚重柔和,从由少数贞人卜人才能掌握,刻画在甲骨之上,用来沟通鬼神的法力符号,变成了铸造到金属器上,用毛笔写到竹简上,用来记录历史和诗歌的世俗符号。”
说完将手朝着陈列展的前方一指:“最后朝着那个方向,一去不返了。”
不知不觉间,周至身边已经聚拢了不少参观者,都是受到特邀前来参加展前冷餐会的相关人士,现在都轻轻鼓起掌来。
“讲解得非常的精彩!”露根思对周至赞叹道:“想不到乔治如此年轻,就对中国古代文字有这么深的造诣。”
管舒宁笑道:“安先生找来的帮手太强大了,我输得心服口服,那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拜访莱溪堂。”
“莱溪堂?翁氏后人?”
“对,”管舒宁讶异道:“乔治对翁先生也非常熟悉?”
“我对现在的堂主不太熟悉。”周至摇了摇头:“不过晚清那位帝师堂主,所有想要研究清代文化的人,怕是都绕不过去。”
“也对。”管舒宁点头:“现在莱溪堂主人是翁万戈先生,他是翁同龢的第六代孙。”
“我好像记得翁先生和沪上博物馆交情很好?”听到这个名字,周至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他的名字,我好像在熊馆长还是马馆长那里听说过?”
“对呀,他和熊先生关系很不错,和马先生也有不错的交情,对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翚的画作都有研究。”管舒宁再次感到惊讶:“怎么?上博两位馆长跟乔治也很熟悉?”
“皿方罍的器身就是被熊传薪馆长发现,肘子去岛国花了三百万美金从私人藏家那里购得,最终捐赠给沪上博物馆的,现在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安思远笑道:“所以他肯定是上博的贵宾。”
“这事儿我是花了钱还没讨到好。”周至哭笑不得地连连摆手:“不说也罢。”
“别呀!说说看。”露根思倒是非常感兴趣想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