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 第231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

第231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2/2)

目录

“随着朱见深任命的传奉官越来越多,文官也越来越不满。

没了?

开始遍布朝廷的各大文武机构。

心情大好之余,朱元璋忍不住又瞪了韩成一眼。

只要整体上是好的,那就说明这个帝王在位做的还算可以。

所以在咱看来,咱们这做皇帝的,就是要牢牢和众多百姓站在一起!

这才是咱们最大的力量之所在!

只要和这些百姓们,牢牢的站在一起,百姓越安稳,咱们大明的江山也就会变得越牢靠。

这让朱标也慌了。

分化他们的权利,限制他们的发展。

一旦出现这种反常的表现,那自然是出大事了!

比如,说自己在十年之后去世。

而他们做出来的众多坏事,他们自己也不会承担,

朱元璋闻言,皱了一下眉头。

但朱元璋非要理解成这个样子,他也没有办法。

不走科举的路子,引发大量官员的不满,导致官员群体动荡,这不就是一大过失吗?”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咱怎么觉得,依照见深的性子,他不应该会这样做才对?

你与咱仔细说说,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但同时也是说给朱标听的。

比如说关于朱祁镇的事。

帝王的属性,是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属性。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百姓不和他们一心!

当然,用韩成的话来说,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则,需要知道咱做皇帝的,屁股应该在哪里。

怎么现在只说了三个就没了?

见深动用的那些手段,叫杀戮过甚吗?

导致官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韩成听了朱元璋的这话,忍不住的点了点头。

不过,在传奉官这件事情上,成化帝的态度却要坚决的多。

“朱见深在位时,开始任命传奉官,并且任命的数量还不少。”

那些文官们最是难缠。

要知道,一直以来,韩成在说未来的事情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说明你所动用的一些手段起效了,戳到了他们的肺管子。

韩成无奈道:“陛下,我骗你干什么?真的没了!至少没有太过于严重的了。”

只靠中间的那些官员,他们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来。

这些不过是表面上的。

在咱看来,他动用传奉官非常不错!

有西厂,再加上一个传奉官系统,可以让他掌握住权柄,

很快江山就会给败光。

更妙的是,传奉官这种非正常途径提拔上来的官员,天然就被那些文官们看不起。

比如你说的,会造成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以咱看,杀的好!

可说的,像是没有传奉官在,只让那些文官们一家独大,他们就不会怠政一样。

只不过,在朱见深的时候任命的最多,权力最大。

真的想要罢免了,那也是一句话的事,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是昏庸之主。”

此时不宜透露出来。

据记载,规模最大的时候同时有数千人为传奉官。

西厂的那些作为,对别人来说,那还真的可能会是杀戮过重。

现在听了你说这话,咱才恍然。

一切等到尘埃落定,再将这事情告知老朱也不迟。

增大皇帝的影响。

还说通过这样的手段,会令的朝廷官员之间出现纷争,相互扯皮。

于是,开始引起文官集团的激烈反抗……

可现在,自己面对的那可是砍官员如同割韭菜一样,毫不手软的朱老板。

朱元璋这些年来治国理政,可不是白给的。

“你这浑小子,咱都说不让你说反话,你还在这里给咱说反话。

至于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

朱元璋看着韩成,面露狐疑之色。

朱标也一样是觉得韩成说的很有道理。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都有什么罪大恶极的过失。”

那么自然是要听命于见深。

可他不想说了,朱元璋却想要知道更多。

他就是在就是论事的说事情。

为了反对朱见深乱来,文官集团和内阁,多次上书反对传奉官制度。

声音落下,朱元璋又赶紧补充道:“咱先和你说好,不要说反话。”

见深这孩子先是弄西厂,接着又用传奉官给他们添堵,

但是,有些时候,正途走不通了,那肯定是要想办法剑走偏锋。

内耗严重。”

他有这样的认知,倒也并不奇怪。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道:“咱还以为是他大规模的搞皇庄,原来只是将两个犯官的一部分田产,给弄成皇庄。

很多官不老实,还想要过蒙元时的逍遥日子,各种的贪赃枉法,实在该死!

对于这人人,咱一茬接着一茬的杀,也没见这天下乱起来!

这可当真是一举数得的妙棋!!”

韩成开始给朱元璋,朱标二人说起了成化帝的过失。

若是这些方面做的都是一塌糊涂,那他个人私德再好,写词作画再好,那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甚至于很多东西,比如画画,写诗,会了还不如不会。

“你等一会儿!”

而到了成化朝中后期,朱见深任命传奉官,可以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文官们反对得激烈了,朱见深就象征性的罢免一部分。

咱们最应该亲近的人,是底下的众多百姓,而不是这些官员。

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取舍,能够做到利大于弊,那就已经可以了!”

“啥事?你只管说?是不是朱见深在一些事情上做的很过分?”

咱还觉得杀的还轻了?

韩成闻言,对着朱标竖起了大拇指。

首先看的是他的为政,然后才要去看别的。

咱倒不是说文人没用。

别的地方不说,只军队的武官中,就有八百余人……”

要透过他们的言行,去看他们的本质。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还有学习,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办法。

比如你说的,有人会趁机卖官售爵。

听到朱元璋如此说,韩成一时间倒也无话可说。

这些人,很多都是出身于工匠、画师、和尚、道士的普通人。

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来的河山,经过自己的治理,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在屁股问题上的认知,真的很到位。

但每次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这些在咱看来都是小问题!

相对于它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这一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更大。

大明后代的皇帝们,一个个都这样奇葩的吗?

好不容易出现了朱见深这样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人,结果现在,却同样是一个有大问题的?!

被恋人系统上突然爆出的消息,给弄的满心震动,并在为历史上时空的朱允炆,以及朱祁镇等人默哀的韩成,被朱元璋的话给惊醒。

韩成话刚开口,就被朱元璋摆手制止。

正经途径出身的官员,也从来不将其放在眼中。

这和他们想象的,可不一样啊!

传奉官也并不是成化帝朱见深发明的,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

传奉官不是正常渠道升上来的官。

在朱元璋看来,他只会嫌弃朱见深杀的不够狠。

于是,这种因为传奉官而引发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成化朝,成了朱见深最为著名的弊政之一。

别的不说,只看看大宋,非要弄一个什么君和士大夫共天下。

哪个做皇帝的,要是觉得自己和那些官员们是一伙的,那下场肯定很凄惨。

他望着韩成如此说道,大有一副非要和韩成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些事情,都给理清楚了的架势。

而且还说有不少传奉官,是因为献上奇技淫巧,被成化帝所看中给任命的官职。

让他们的日子变得不好过。

面对西厂,他们都会激烈的反对,更不要说是传奉官了。

在咱看来,见深这孩子用这一招就是用的妙好!

传奉官这一招,肯定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缺点,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朱见深这个大明的中兴之主,在很多事情上,只怕也犯下了不少错误!

一念及此,朱元璋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边上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朱标用力点头,并当场用笔给记了下来。

而朱见深宠信的太监和嫔妃们,也利用这种制度,搞出卖官鬻爵的事情。

朱见深后面又陆续任命了一些传奉官。

难以成功整顿吏治。

大浪淘沙之下,终究能挑选出一些好官的。

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一直得窝窝囊囊!

现在,说起朱见深犯下的错误时,韩成又一次出现了一反常态的表现。

根本不可能的。

二者之间,尿到一个壶里去。

但是却不能让他们一家独大,更不能和他们一起共天下。

“你说啊,你再和咱说说,咱的好儿孙见深,还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

这分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在咱看来,意义深远!

能想出这样的点子,并将其给推广下去,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

西厂的那些操作,在朱元璋这里还真的算不上。

就朱祁镇那个畜生留下来的一堆烂摊子,文官已经逐步做大。

韩成道:“对啊,不按照正常程序选拔官员,破坏了正常的选拔渠道。

看看南宋时期的那些人吧,大宋都成了那个样子了,还一个比一个斗的厉害。

这官员,除了极少数,大多数想的都是他们自己。

比如说老四才是永乐大帝。

朱元璋越说越兴奋,越觉得朱见深这一招来的妙。

他看了韩成一眼,显得有些不满的道:“你这小子,咱不是说了不让你说反话了吗?

咋还在这里说反话?”

不然韩成绝对不会那个反应。

所谓的传奉官,字面意思就是奉命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朱元璋如此说着,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朱标。

相对于他们的权柄,以及庞大的数量而言,传奉官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需要从全面去看。

韩成有些无奈的摇摇头道:“岳父大人,这事上我真没有说反话。

皇庄的口子不能开!

他们犯错,各种的捞钱,残害百姓,却让咱给他们背黑锅,这事想想就气人!

你不要觉得,咱们皇家和这些官员们天然是一体。

只会相互拧巴,谁都看谁不顺眼。

是皇帝用中旨提拔任命,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

咱也听人讲了不少的历史,仔细想来,自秦始皇开始,所有辉煌的时代,都不是文官当权的时代。

之前询问起朱见深都做出了什么错事时,韩成都愣在那里半不出话。

原来这小子的手段,不只是那一个!

除了西厂,这传奉官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一个个尸位素餐。

用传奉官的话,这些传奉官本身就是因为他的任命,才能够做官。

“咱咋觉得,你是在这里说反话呢?”

其中有二十余人成为中书舍人。

而事实情况,传奉官也威胁不了正常途径升迁的官员。

那只怕一个弄不好,你就被他们给骗了。

朱元璋闻言不解道:“那为啥方才咱问你时,你是那个样子?

愣了半话,这里面有些事吧!”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将目光落在韩成的身上,留意着韩成的反应。

他但是要看看,韩成接下来会怎么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