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把祖坟刨了!(求月票)(2/2)
很容易造成混乱。
还陷入到了原来的思维里。
许慎和说文解字的名字,说实话,韩成在后世之时都有听过。
他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停科举,兴国子学。
倒是讽刺的很。
你这个办法好!真好!
今后咱就采用了!
咱必须要将这个事情给推行下去!
只要有足够多好用的胥吏,这些所谓的文臣官员,再少上个成,甚至七八成,咱觉得大明都不会多混乱。
还是你这个办法好!
对于科举选拔出来的人不好用这件事情的苦恼,朱元璋已经是好多年了。
按照偏旁部首,或者是拼音给它们排序,并对每一个字进行注音,注释,同时还要规范书写笔画的典籍。”
这岂不就是韩非所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重八,有些时候该柔和一点,也要柔和一点,也不能只打打杀杀。”
最终的结果,还是如同韩成给自己所说的大明未来那样。
有了这个补充之后,岳父大人再开科举,能够获得更多的有用人才。
带着一些咬牙切齿的模样,仿佛嘴里的肉,就是那些文官们一样。
但没过多久,又变了脸色。
不过若是有了这字典,那可就不愁了。
在官员的眼中,吏员乃是不入流的存在。
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比你现在所举办的国子学里,出来的学生,都要更加的好用,更为顺手。”
他想了一阵,用力的点点头了很。
岳父大人还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行。”
韩成笑道:“这不岳父大人不是那样的人嘛!
朱元璋绝对不敢动他。
把这些人砍的都老实了。
且相对于后世而言,这些人要更加的保守和守旧。
配合着字典,确实能将之给很好的推行下去!”
韩成却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字典。
他们反对了,咱就不做事了吗?
笑话!
让很多人都不敢去想。
但却有人有许许多多骨头软的,迫不及待的改换门庭。
咱为什么科考开了几次之后就,一直停到现在,都不曾再开科举?
不肯出来做官,为朝廷所用也就罢了,偏偏还喜欢给朱元璋唱反调。
以往,他并没有到意识到这东西的重要程度。
对于这些人,确实不能给太多的好脸色。
这个时候被朱元璋如此一提及,他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华夏最早的字典!
原来字典这种东西,那么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了。
他们中的很多人,肯定是会拼命反抗。
但是现在,在朱元璋准备在大明推行简化字,汉语拼音,提高人读书认字效率,传播知识时。
韩成便开口道:“岳父大人,这个其实很好解决。”
你这才是要把他们的祖坟给刨了!
朱元璋越琢磨,越觉得心中兴奋。
朱元璋不知道字典,韩成倒也不觉得奇怪。
这点倒是很符合韩非所说的。
然后神色大变,继而满眼都是恍然之色。
这当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话赶话说到了这里,朱元璋是很想从韩成这里,得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给他们的东西也太多。
咱确实不是那样的人!
别的皇帝怕,咱不怕!
正如咱之前对你说的,咱担心武将们造反,担心百姓们造反,却独独不担心这些文官读书人造反!
朱元璋可不会惯着这些人。
岳父大人这种有着大胸襟,大气魄的开国君主,自然不会如此行事。
鞑子入关,清朝建立,也有许许多多有骨气的官员,文人,忠义之士以死相拼。
该杀就要杀。
并不是说没有人能够从胥吏做起,跨越这道鸿沟,成为真正的官员。
若是不弄一个字典出来,让事情都有了章程,这拼音还有简化字,都没有依据。
是
那些文官们在后来,还会卷土重来,占据朝堂,争权夺利。
结果现在,却变成了考得好之后当吏员。
“快快说来!”
把一切都弄得有规律可循,有权威的东西可以依据。
就该这么来!
这些读书人之前就是被惯坏了。
咱一开始时,也觉得读书人,尤其那些当了官的读书人很重要。
韩成的这话,简直是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早就已经习惯了他们所使用的这些文字。
若岳父大人是那样的人,我也肯定不会说。
都是一步步杀出来的。
东西写的很详细,不仅仅写了你所说的那些,还把字的演变都给写了出来。
道理是如此,但是具体的办法,却没有那么好想。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用力的嚼着嘴里的肉。
不能如同之前那般,直接就授予他们官职。
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部书。
就是因为咱发现,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用的。
今后必然会开科举。
而且还弄了一个贰臣传,把明末清初那些出名的,抛弃大明,迫不及待的去跪舔清朝腚沟子的人,给记录其中。
这个时候见到皇爷爷皇奶奶两个人,都不吃饭了,全部都望着二姑父。
妙!
实在是妙的很!
但偏偏他们这些人,通过了四书五经的考试之后,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被逐渐的任命为身份不低的官员。
一看朱元璋这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看不上很久了。
这让马皇后也想要知道,韩成所说的这样东西,到底是什么。
“嗐!你非要说字典,弄的咱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呢!
韩成一听朱元璋这话就知道,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有些钻牛角尖了。
但真指望他们干实事,一个比一个的废物。
你若让他做做学问,读读书什么的还行。
而是静静的等着韩成接下来的话。
马皇后忍不住出声提醒。
让考中的人先去做吏员,虽是把房顶给掀了,但相对于把整个房子都给拆了而言,还是要好的太多。
做着不切实际的梦。
这个时代,官吏之间身份差距非常大,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得到一点好处之后,就想得到更多,最是贪得无厌。
听到朱元璋难道说出这些话,韩成忍不住的对着朱元璋竖起大拇指,点了一个赞。
反而还觉得韩成考虑的,确实很周到。
剩下的便是蝇营狗苟。
随后反应过来:“就是你说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是韩非当初说过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听到韩成这话,朱元璋显得更加的迷惑。
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东西。
到韩成的话,不论是处在亢奋中的朱元璋,还是惊叹之中的马皇。
你就不能给他们好脸子看。
韩成点头应和。
临时性的办法,没办法长久。
对,韩成说的东西就是字典。
当下便也把自己那伸出去了一多半的筷子,又给缩了回来。
梦想着可以和在明朝一样。
“韩成,你的这个提法,要是让一些胆子小的皇帝听着,肯定会视你为洪水猛兽。
在考中有了官职之后,许多人就松懈下来,觉得可高枕无忧。
一步步从底层做上去。
也可以说,是朝廷派下去来监督
……
都可以正常的进行下去。
这些人成不了大事!
实际上,这就他们把他们自己看得太重了,拎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
朱元璋闻言,不由的一喜,忙望着韩成询问,他所说的办法是什么。
和他们之间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如此过了一阵儿之后,他望着韩成道:
“你这小子,刚才的时候还对咱说,担心咱推行简化字,推行拼音,会令得诸多的文官,还有读书人大力反抗。
韩成的这个办法,一下子让朱元璋茅塞顿开,看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朝廷政令的传达,以及各种的税收,具体政务,其实都不是这些人在做。
还能通过这样的办法,尽可能的改掉这些人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的臭毛病。
咱记得,他好像还把字给归结了成了几个部分。”
还真有办法?!
“咱怕武将造反,怕大规模的百姓们造反,但却一点儿都不怕这些读书人们闹事造反。
朱元璋又一次转头,望向朱允熥如此交代。
而朱元璋,在听到韩成所说的这一番话之后,明显是愣了愣。
让许多人都以执行朱元璋的政令,感到为耻。
韩成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咱会怕这些人反对吗?
会怕这些人在那里唧唧歪歪吗?
他们很多人就不会闹腾的太厉害。
在天下间的影响也足够强。
不过这东西,在他上了初中之后,就不再怎么用了。
少了它还真办不成事儿!
咱不是说所有人,而是说整体上就是如此。
“只不过在我们后世,已经是习惯性的把相关书籍,给叫成字典了。”
觉得有了这拼音,还有简化字,便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进行推广。
毕竟这天下之间的读书人太多,而科考关系又大,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神。
对于朱元璋所说的这话,韩成倒是很认同。
存在的时间又长,早就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然后把能力突出之人,一步步的往上面选拔。
而朱元璋这个时候,也恢复了正经。
可偏偏是许多人,真的没有能耐,反而一个个眼高于顶。
红黄相间的封面,给他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
只不过开科举之后,岳父大人这里,给他们的任命,需要有所改变。
朱允熥用力点头,表示自己肯定会好好学的。
但朱元璋却知道,这办法终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不可能会一直这样的推行下去。
没有明白自己真正的意思。
今后真有能力一步步的爬上去,居于庙堂之上,身兼要职,那也懂得民间疾苦。
谁动了他,谁就要为千夫所指,将会被文坛骂成狗屎!
但他们最终的结果,却是被惹毛了的朱元璋,直接让他们永远闭了嘴。
原本不知道韩成所说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朱元璋心里面还多少有些不太服气。
韩成道:“岳父大人,我刚才不是已经给你说了吗。”
对于胥吏,不屑一顾。
哪能想到,这次却被老丈人给反手教育了。
最为关键的是,你给了他们好处,他们不仅仅不感激你,还觉得你傻,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
起步就是众多吏员一辈子,都触碰不到的顶点。
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没有冠以字典之名。
话说,原本他还想通过字典,来痕迹的震惊一下朱元璋这个老丈人。
只有这样,才有了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的标准,或者说是基础。
诸多读书人,都是鼓足了劲儿,只等着自己开科考。
岳父大人用科举选拔出来的那些人,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在苦学四书五经。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左手猛地在桌案上一敲击:“你说的对,就是这个道理!”
他本事大着呢!
你能多学上一些,今后便可受用不尽!”
他们算个屁!
你说的这个解决办法,虽然石破天惊。
只有编出相应的字典出来之后,再进行推广才可以。
只有考学考不上的文人,才会自降身份去做吏员,
只要稍微有些志气的读书人,那是冲着官去的。
他知道韩成既然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那……韩成你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把你给赶走,甚至于把你给解决掉,也不是没可能。”
大宋倒是和这些人共天下了,看看大宋有多憋屈?
他们若是真的有能耐,那也另说。
反对的轻也就算了,反对的狠,咱就让他们看一看,是他们的嘴硬,还是咱的刀子硬!”
不外乎朱元璋会如此说。
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客气。
不时就是一顿大刀子挥下来,咔咔咔的乱砍。
你给他讲道理,永远是讲不通的。
当下便出声道:“所谓的字典,就是把所有的字,都给归纳到一起。
朱元璋说到后来,神采飞扬。忍不住用手敲着桌面,不住地称赞起来。
“岳父大人想要推行汉语拼音还有简化字,自然是好的。
仅此而已。
提起他们就火大。
而在韩成和朱元璋在这里说着这些,在接下来关乎大明诸多读书人命运,注定要让许多读书人,暴跳如雷的事情时。
吕本也敲开了一个人的门。
这人的名字叫做吴伯宗。
这人有一个极为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大明洪武第一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