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还把骨灰给扬了!(求月票)(2/2)
韩成在这里说着,自己在这上面的看法。
一个个看上去正直无比,可实际上最是虚伪,最善于伪装!
以为这科举不好用,考科举就是在考进士!
分科取士好啊!
这样的人入太医院,或者是传授一些人医术都可以的。
果然,这学术之争很残酷。
对于的治国理政这些,懂的倒是不多。
看着吴伯宗的这张脸,就给人一种当官的就该如此的感觉。
竟敢到这种事情上,如此欺瞒自己!
当真是可恨!
他们这是欺负自己读书少啊!
毕竟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可是一直和人一起,谋划着给朱允熥换老师的。
吴伯宗亲自把他送到门口。
是我儒教的大功臣。
教育?
比如唐朝时的科举,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是进士及第。
改死刑为流放。
这可是科举!
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只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
朱元璋说到后来,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
莫非是要把朱允熥这个大明的继承人,给交成一个郎中吗?
这件事,谁给他提他给谁急眼。
朱元璋咬牙切齿。
吕本前来找自己,就是为了此事儿。
在洪武朝,是一个极具耀眼的存在。
除了进士及第之外,还有明经科等其余的科目,进行分科取士。
只有有了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大明才能高速的发展。
一个时辰之后,吕本从吴伯宗这里离去。
此时听到这吕本开口就提及此事,暗叹一声,果然和自己所想的一样。
那韩成算什么东西?也配教导朱允熥?
这件事,我看非伯宗你莫属。
“吕侍郎,这件事情不好办啊!
朱允熥乃是皇后娘娘,将他带到身边进行抚养,是她们自家事。
不论是朱允熥为大明的继承人,还是朱允炆为大明的继承人,亦或者是其余人为继承人,对他来说区别不大。
因为只有他知道,不论是韩成还是朱允熥,都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得天花而死!
毕竟朱允炆是他的外孙。
这需要和科举相结合才行。”
当然,吴伯宗的理由,是为了儒教之兴亡。
朱元璋没有说话,好一会儿他猛的一拳捶在了桌子上:“入它娘!
“这是昨天早上发生的事,怕用不了多久,陛下哪边就会昭告天下。”
宋濂的这种做法,在朱元璋看来是绝对不可饶恕的。
一看便是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韩成当成了自己的子侄。
吴伯宗更加的好奇了。
反而在不断的向如今的陛下靠拢。
若是宋濂不死,他肯定要好好的整治整治他!
出口心中恶气。
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濂本身就在朱元璋心中,有着不低的地位。
她是真的没有想到,宋濂竟然还做出了这种事情!
早知道会如此,自己当初肯定不会给他求情!
当真知人知面不知心!
“还好韩成你来了,不然咱会被他们给一直的蒙蔽下去。
宋濂在儿子牵扯到胡惟庸案当中后,还能免上一死,虽说是太子朱标,还有马皇后两人出面,为宋濂求了情,朱元璋才会网开一面。
也是因此,咱一直觉得,开科举取士,取的就是进士。
一个弄不好容易出大事,把自己,甚至于家人都给折进去。
把朱元璋等人更多的注意力,给吸引到朝堂之上。
可他还是在努力忽悠,让吴伯宗为这件事情而努力。
用来完成自己的抱负。
朱标令朱允熥拜韩成为师,是昨天早上发生的事。
对于宋濂,韩成还是有不少了解的。
此时猛然听到这个消息,吴伯宗自然吃惊。
这些才是吕本的真正目标!
而吕本离开之后,吴伯宗却是带着一些兴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越想,越觉得吕本所说的事情,是真的很可以!
同时也为吕本的深明大义,而不断感慨着。
然后,原本应该是状元的那位,成为了第二。
吕本用力点头。
其余的,就连燕王朱棣,晋王朱棡,也很少被他如此称呼。
宋濂给咱的回答是,考科举就是考进士,考进士就是科举,这两者是相同的。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显得有些意动。
你说的这些,咱之前已经是想到了!
在这上面,咱爷儿俩,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朱元璋说这话时,面上忍不住的露出了一抹的笑意,带着一些洋洋得意。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自然会以振兴儒教为根本。
朱元璋龙颜大悦,就点了他的状元。
其实,他是有些不想要见吕本的。
吴伯宗摇头拒绝。
正如伯宗你所言,皇后娘娘陛下他们,想要把谁带在身边进行抚养,是他们自己的权利。
但对于吕本来说就不一样了。
总觉得对方这是在暗戳戳的说当初的那件事儿,在影射他。
虽然进士科让人趋之若鹜,但是其余科报的考人也一样不少。”
所在教材上面的编撰上,是重中之重。”
宋濂这边为了儒学的发展,占据正统地位,面对朱元璋时,在科举这件事情上使用上一些手段,倒也不足为奇。
而吕本所说的,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帝师,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件极大的诱惑。
找自己不是为了这件事??
吴伯宗听闻吕本的话,都不由得为之愣了愣。
这样的话,别人肯定不会在这上面花大力气。
而欺骗他的人,竟然还是以宋濂为首的人!
朱元璋在听了韩成这话之后,面色变得更加的难看起来。
他们所学到的本事,在今后便是他们晋升的阶梯。
不是他今后想要成为帝师。
原本以为太子殿下,会大有不同。
分科取士的话,就能通过科举,选拔出各种好用的人才。
“什么事?”
全是为了儒教兴亡,和别的无关。
但是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儿,我文臣,却是责无旁贷!”
让咱误以为是科举不行。
结果朱元璋却忽然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
吴伯宗为状元,家学渊源,那自然也是正牌的读书人。
天下的读书人,不会忘记伯宗你的功劳!
伯宗,事关我儒教之存亡,此时你可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结果宋濂这些老倌,明明知道更好的办法,却为了他们的一己之私,为了儒学发展,为了稳固儒教地位,扩大儒教影响。
“岳父大人,我所说的补充办法,就是教育。”
吕本真够可以的,一心为了儒教之兴亡,连他的外孙能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都没有那么上心。
原来在此之前,他竟然在这件事情上,被人给狠狠的欺骗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学习四书五经?
就是因为将之学的好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获得官身,实现人生腾飞。
比如咱弄的国子学里,就有教授算学,还有治理河道之类的科目。
自己现在举办过的国子学里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他们不必经历科举。
朱元璋又被人骗了?
“不行,我没有这个能力。”
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这事情,我们身为臣子不好多说。
在他看来,再过二十年再考虑这件事情也不迟。
这当真是治国良策!
那这些学生们,也不会把太多的精力,给放到这些科目的学习上。
再然后,就看见了吴伯宗这个大帅哥。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们,自然不会独宠四书五经。
结果现在,却不声不响的让朱允熥拜访了韩成为师。
到了如今的洪武十五年,除了原本的侍讲东宫之外,还被朱元璋授予了武英殿学士。
最重要的是,现在朱元璋这个当皇帝的春秋鼎盛,朱标这个太子更是年轻力壮。
吕本也连连点头,表示他明白。
毕竟只有儒教大兴,维持正统地位,他们这些读书人,才能拥有更高的地位,日子将会变得好过。
却独独不能成为朱允熥的老师!
朱元璋的心里,憋着一股子邪火。
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这人却非是我儒教中人
有了这个补充,韩成所说的这些,才算是彻底完整。
韩成摇头道:“也不算是科举改制。
这件事,事关儒教存亡,会有很多人一起出力。
宋濂可是大明前期的文坛大佬,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能臣。
现在咱才发现,在科举这等重大事情上,咱竟然也被人给骗了!
骗咱的人,还是宋濂!”
在这科举上被人骗了?
骗人的还是宋濂?
韩成很是意外。
吴伯宗闻言一楞:“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朱元璋愤愤道:“咱之前准备开科举之时,就曾询问过宋濂他们,科举怎么开,都考什么。
甚至于比咱培养出来的国子学的学生,都要更加的好用!”
弄了半年,原来是他在这科举上面,隐藏了那么多的东西!
其心可诛!!”
除了这些,别的也没有听说过。
话说这吕本,最近一段时间。上蹿下跳联系了不少人,不就是想要在这件事情出力,看看能不能扭转局面的吗?
怎么现在却说,来见自己并不是为了此事?
怎么可能会希望朱允熥死?
另外一方面,则是他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把如今朝堂的水搅得更浑。
这是多大的事!
这件事情,咱们必须要反对!
比当初被朱元璋弄死的高启,影响都大。
可吕本在远离吴伯宗之后,脸上的笑意,却变得有些诡异起来。
有他们父子二人在,这大明不知道需要过多少年,才能够传到第三代手中。
“和科举相互结合?”
伯宗你来教导合情合理,我们才会放心……”
朱元璋亲自开口对询问问题,吴伯宗对答如流,很有见地。
言语之中,也不自觉的就用起了‘爷儿俩’这样的词儿。
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通过考其余科目,才上去的。
这可当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长者!
吕本在离开吴伯宗这里之后,想了想,又做出了一些安排。
听了朱元璋的话之后,韩成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反应,会如此之大。
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明经科之类的。
如今放着我们这样多的贤能之人不用,却让这样一个外人,来教授我大明的继承人,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之所以如此,据说在当初廷试之时,原本的殿试第一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
该怎么做,陛下他们自有定论。
各方面的造诣有目共睹。
这让韩成了然的同时,又觉得有些讶然。
孔子就曾诛了少正卯。
宋濂在去年被流放的途中,已经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只会主攻四书五经。
只是……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
再配合相应的教学,以及韩成你所说的,让人先当胥吏,进行历练,用实际的工作,对他们进行选拔。
而这也正是让朱元璋,感到气愤的原因。
韩成最近的名头可不小,吴伯宗自然也听说过。
学习是重中之重。
怎么说的好好的,突然间就变成了这样?
“岳父大人,怎么了?”
答应要试一试。
吕本望着吴伯宗,一字一顿的说出了这些话。
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
这反应令得韩成显得很是意外,不知道朱元璋这是什么情况。
韩成图穷匕见!
朱元璋闻言,望着韩成道:“你小子,之前咱说你要刨了读书人的祖坟,还是说的有些轻了。
你这哪里是要刨他们祖坟?
你这是刨了祖坟之后,还要挫骨扬灰!!!”
(最后一天了,求下月票,还有月票的书友投一下吧,拜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