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表明心意之送画(5)(2/2)
就在此时,时茜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时茜意识到,桃源县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适合种植阴性植物药材,而且此地与边关相距不远。
若是能在桃源县大规模种植这些阴性植物药材,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还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从而降低成本。
时茜想到这里,便开口说道:“桃源县的地理位置其实挺适合种植草药的。”
靖王听到时茜这么说,稍稍愣了一下,随即便笑了起来,解释道:“贞瑾啊,你可能有所不知,桃源县并不适合种植作物呢。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桃源县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都临近河边,这就导致一旦下雨,河水就会上涨,从而淹没这些土地。
而且,这河水的上涨幅度还不小。如果只是下小雨,那么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淹没;但若是下大雨的话,那大部分的土地都会被浸泡在水中,而且这一淹往往就是三五天。这样一来,地里种植的东西自然就都被泡坏掉啦。”
时茜听后,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应该是因为贯穿桃源县的那条河与地下河相连的缘故吧。”她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继续说道:“祖父曾经跟我提起过,在玄术之中有一种阵法,可以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再加以利用,或者将这些多余的能量传送到其他需要的地方去,供那些有需要的人使用。
关于这个,我在仙府的书籍上也看到过相关记载,仙家们将其称之为‘南水北调’。”
靖王一脸疑惑地问道:“南水北调?这是什么意思呢?”
时茜微微一笑,解释道:“就是将南方多余的水引到北方去。你看啊,南方的雨水比北方多得多,常常会发大水,而北方却很容易闹旱灾。如果能把南方多余的水引到北方,那岂不是既能解决南方的洪水问题,又能缓解北方的干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时茜说完,心中不禁感慨,在她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国家通过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南水北调,不仅解决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发展了航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时茜也明白,在现在所处的西周时期,要实施这样的工程可绝非易事。毕竟这里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辅助,一切都只能依靠人力。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可能会导致很多人丧命。
时茜想起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秦始皇和隋朝皇帝都因为大兴土木而被后人称为暴君。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隋朝皇帝则开凿了运河。
虽然这些工程都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由于当时没有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辅助,完全依靠人力,导致无数人丧生。因此,尽管这两位皇帝的功绩不可磨灭,但他们的名声却并不怎么好。
不仅如此,这些事情还引发了秦朝和隋朝的国家动荡,最终导致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国家迅速走向灭亡。
这其中恐怕不仅仅是大量人口的死亡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样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
秦始皇和隋朝皇帝将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这些项目中,百姓们自然会生活得异常艰难,赋税也必然会加重。
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出现一些人为的灾祸,比如贪官污吏横行,那么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社会矛盾也会愈发尖锐。
正当时茜胡思乱想之际,靖王突然开口问道:“贞瑾,南水北调这个计划真的可行吗?”
时茜回过神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可行。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布下那个阵法,就一定能够实现南水北调的目标。”
时茜心里很清楚,在自己曾经生活的现代社会,南水北调工程依靠的是先进的水利技术,而在西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那么发达的科技,但却可以借助玄术阵法来完成这一壮举。
时茜接着又与靖王说了一些关于南水北调以及在桃源县种植草药的好处,她详细地阐述了这两个项目对于当地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就在时茜和靖王交谈甚欢的时候,突然,一阵尖锐的声音划破了宁静的氛围。
只听那声音喊道:“谁在哪里?给我出来!我数到三,你若不出来,我便命人放箭了!萧家羽林卫人人都是羽林高手,百步穿杨不在话下,小心把你射成筛子!”
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让时茜和靖王都吃了一惊,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然而,还没等时茜、靖王他们反应过来,一个声音紧接着响了起来:“羽林卫的弟兄不要误会,小生并非歹人,千万不要放箭,小生这就出来。”
随着话音落下,苏牧从他躲藏的地方快步走了出来。苏牧的脸上露出一丝惊恐,显然是被刚才的威胁吓到了。
长宁定睛一看,当他看清苏牧的容貌时,心中不禁一动。长宁立刻想起了苏牧是谁——这不就是昨天在驿站外,为自家女公子仗义执言的那个书生吗?
长宁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暗自思忖。昨天他看到苏牧为自家女公子说话,怼东莞使臣团的人时,还觉得这个书生挺不错的,有正义感。可今天,他却鬼鬼祟祟地跟着自家女公子和靖王,这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
长宁想到这,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面无表情地说道:“你立刻给我离开这里,看在你昨天为我家女公子仗义执言的份上,我长宁今日就给你行个方便。”说完,他面无表情地朝着苏牧摆了摆手,那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让苏牧赶紧离开。
然而,苏牧并没有如长宁所愿地转身离去,相反,他竟然朝着长宁深深施礼,然后弯腰鞠躬,态度异常诚恳地说道:“这位羽林卫长宁壮士,小生苏牧,在此有一事相求……”
长宁见状,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他冷哼一声,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苏牧的话:“书生,不管你有何事相求,都不必说了。我家女公子和靖王爷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见到的。”
苏牧一听,连忙解释道:“长宁壮士,您千万别误会啊!我并非是想见女公子或者靖王爷,我只是有一件事情想拜托您……”
长宁不耐烦地再次打断了苏牧的话,他的眉头紧紧皱起,显得有些恼怒:“够了!我已经说过了,不管你有何事,都与我无关。你若再纠缠不休,休怪我不客气了!”
苏牧见状,心知长宁已经有些动怒了,但他还是不肯放弃,继续说道:“长宁壮士,还请您听我把话说完。此事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若不能得偿所愿,我恐怕此生都会抱憾……”
长宁听了苏牧的话,沉默了十几秒,似乎在考虑是否要给苏牧一个说话的机会。最终,他还是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既然你如此执着,那我就给你一次机会。不过,我可没多少时间听你啰嗦,有什么话,你就长话短说吧。”
苏牧见长宁终于松口,心中顿时一喜,他连忙再次朝着长宁施礼,感激地说道:“多谢长宁壮士!”说完,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将手中一直紧握着的画卷高高举起,说道:“小生我本是商贾出身,按照我朝律法,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入仕的。
然而就在数月之前,圣上突然颁布旨意,下令张榜公告,允许商贾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决定犹如石破天惊,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皇榜中,圣上特别提及,之所以会恩准商贾子弟参与科举,完全是因为郡主贞瑾伯爵在朝堂之上的一番恳切谏言。
郡主贞瑾伯爵指出,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虽然商贾之中确实存在一些唯利是图之辈,但也不乏忠君爱国之人,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对整个商贾群体一概而论,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圣上听了郡主的谏言后,深思熟虑,认为郡主贞瑾伯爵所言颇有道理。
同时,圣上也坚信西周的律法能够管束到每一个子民,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
于是,圣上决定采纳郡主贞瑾伯爵的建议,给予商贾出身的学子参与恩科科举的机会。
当小生等一众商贾出身的学子看到皇榜上那白纸黑字的诏令时,心情异常激动。
除了对圣上的隆恩浩荡感激涕零之外,我们更是对郡主贞瑾伯爵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正是因为郡主贞瑾伯爵她的谏言,我们这些原本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商贾子弟,才终于有了与其他学子平等竞争的机会。
那一刻,小生与其他多数人一样,都喜极而泣。那时小生等商贾出身的子弟,都纷纷指天为誓,定要好好考试,待到金榜题名,便上伯爵府拜谢郡主贞瑾伯爵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