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767章 各自的大局为重

第767章 各自的大局为重(1/2)

目录

身体太差,又给生病了。实在写不动,抱歉了!

.....

对外战争只要能够取胜,占领了土地便是赚到,掠夺起来也能够抵消一部分所费的消耗。

卿位家族的底子并不差,只要用兵规模不是太夸张,随着用兵的规模越小,消耗的资源不多,即便是屡次毫无所获也伤不了根本。

真正会让卿位家族受不了的事情是大败亏输,两三次大概就要伤筋动骨了。

什么叫大败亏输?就是遭遇到重创。

所以,任何一个家族遭遇那种情况,其实都会实力大减。

其他家族的血可没有卿位家族那么厚,不用说大败亏输,只要屡屡纳赋而没有回本,几次过后就要受不了。

“君上,我们的版图扩增了将近一半啊!”楼令提醒这一点。

以前的太原盆地并不属于晋国。

同时,狐氏的栖息地,郑地多处和秦地,楚国的“方城”之外,一概都是近几年才抢到手。

要论收获,可不止是将土地抢到了手,每占领一块区域或多或少吸纳了一批当地的人,并且获取了一笔资源。

只不过,能够将土地持有且经营,长期的收益绝对比只抢一波要多得多。

晋国在七八年内将版图扩增了一半,怎么都要时间进行消化。这个也是楼令选择休养生息的原因之一了。

秦地那边好说,楼氏有自己的融合手段。

再者说了,秦地的黎庶成分比复杂,其实秦国融合得并不是那么成功。

遭到遗弃的周人好说,他们与秦人的习俗很相近,要说有什么难点就是秦人之君是周天子的马奴出身,秦国没有过辉煌,总会让秦地的周人内心有想法。

秦国不是在秦穆公时期辉煌过一段时间吗?怎么叫没有过辉煌呢。

那是秦人自以为的辉煌,与齐国、楚国、晋国的成就对比起来,秦穆公时期的秦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的级别。

另外,秦国一直在兼并各种戎、狄或杂胡,与之融合周人的难度相比,他们融入秦国的速度反而很快。

为什么会那样?简单就是因为秦人有很浓的游牧文化。

到后面,秦国转为农耕文明,反倒是很难融合各种游牧部落了。

这一点体现在赵国和燕国身上。

赵国在融合游牧部落上也很有一套,他们的边军有相当数量就是来自边地的胡人,更有一支白狄长期作为赵氏的雇佣兵。

一直处在与游牧族裔比邻状态的燕国,燕人没有放牧的习性,搞得数百年下来真未融合多少胡人。他们也没有尝试过容纳胡人,从头到尾就是硬刚到底。

楼氏很年轻,真的没有太浓的自我特色。

不对,要说有什么特色,只能是楼氏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随时随地都能及时调整策略。

当前的楼氏也成了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家族,比重大约是农耕七成,放牧占了约三成。

那是楼氏兼并了林胡所决定了的事情,再来就是赵氏覆灭之后,晋国需要有家族补上放牧的空缺。

楼氏有农耕也存在放牧的业务,接纳起所吞并的人难点就在于怎么消除仇恨值了。

消除仇恨值有两种办法,其一便是杀到那些人不敢恨,第二则是给予上进通道。

楼令多少了解战国时期秦国的状况。

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后,有多少六国的人主动投奔秦国吗?多,多到难以想象!

投奔秦国的可不是只有蒙骜、范雎、李斯等名人,还有着众多在六国是失去土地或过得不如意的人。

根据秦国的一些人口变化数据作为基准,也就是秦国当时没有实施扩张,人口却出现激增的现象,秦国每年临近农耕时节之前都要增加一批人口。

还有相关的记载作为佐证,例如秦国与楚国总会爆发小摩擦,因由便是有楚人投奔秦国被楚军拦截,秦军与楚军进行了小规模的交锋。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秦国与韩国、魏国、赵国的边境线上,并且相关的记录还挺多。

各国为什么一直有人投奔秦国呢?因为他们想要有田可以种,有胆量也能够上阵作战,可以试图获得爵位。

楼氏并未设置爵位。

其实,哪怕楼氏后面享国,一样不能私自设立爵位。

所以是,除非楼氏想造反,要不然一切还是要按照宗主国的制度来。

若楼氏因功享国,获得了赐封,自然是有其宗主国的存在。

晋国其实已经开放了一个新的上进渠道,便是新增了“羡”这个阶层。

其他家族是“羡”,无论立功与否会一直是“羡”的身份。

在楼氏这边不一样,只要“羡”立下功劳就会晋升成“徒”,往上还有“士”这个阶梯,再来就是“家大夫”的级别了。

只不过,楼氏同样在面临着各个家族的难题,既是“羡”成为“徒”就会变成保守派。

那还是同时实现阶级飞跃的人数比较少,换作短期内飞跃阶级的人很多,一定会形成冲击。

哪怕仅是那样,楼氏在对某地实施占领之后,融合当地的人的速度无疑还是远超其他家族。

在这两三年,楼氏出现了类似秦国变法之后的现象,北边一直有部落主动投效,各处也有零散人员主动加入。

为了不与各个家族产生矛盾,或者让矛盾变得尖锐,其实楼氏在吸纳人口上进行了甄别,一旦前来投效的人明确是哪个家族的逃奴之类,会主动送还回去。

怎么楼氏会这么怂?问题这不叫怂,可以说是以大局为重,也能视作潜龙在渊的一种做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个人身上是会显得极其有胆气,出现在集体则是迟早要完。

“君上,将近二十年前,赤狄被消灭和驱赶;近六七年之内,我们又扩张了几次。”楼令不确定单公朝有没有教过晋君周相关的道理,继续说道:“攻其地,用其地,方是成事之道。”

要不是看到晋君周将成为女婿的份上,楼令才不愿意教晋君周这些道理呢。

能够确认一件事情,晋君周手里的山川舆图还没有更新,也就还是老版本。

晋国的疆域图更新在晋景公时期吞并赤狄的地盘做了一次,随后就再也没有改过。

不是晋国君臣不想改,主要改疆域图是一种技术活。最为起码就是不能乱画啊!

所以想要更新山川舆图,怎么都要让专业的人实地勘察,不止是了解当地的地形,更要在疆域图的线条上画得更加靠谱一些。

当然了,没有卫星的时代,哪一方势力画将于与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

比如楼令看晋国的疆域图,一眼能够看出大河沿线画得不怎么对,只是错漏处没有显得太过夸张便是了。

有另外的一种可能,也就是当前大河的走向跟楼令在现代所看到的不一样。

只是,楼氏封地范围的大河走向,楼令派人勘探出来的资料一定更为正确。

为什么楼令不把自家的山川舆图贡献出来?

只需要即便是到有卫星的时代,精确地图仍然被视为机密,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怎么回事了。

在封建时代,私自持有山川舆图属于重罪,比之私藏(强)弓弩的罪行更大。

有人私下探勘,绘画了精细的山川舆图进献?哪怕君主确认是精品,一样是有过无功。

晋君周知道疆域得到增大,只是没有看过成品的疆域图,缺乏了足够的概念。

“需要修桥。”晋君周说道。

大河以前就将晋国一分为二,只是旧卫地那边被大河改道冲刷,环境上十分恶劣,开发起来的难度极大,并未让晋国的高层对修桥显得太过急迫。

现在不一样。

晋国在大河南岸有了大片的疆域,日后还要将郑国与卫国灭掉,即便是有取代周王室的决心,事后会将周国宗室迁走,可以将“孟津”掌控在手,至少再修建一座跨河大桥变成了较为迫切的需要。

楼令很是苦恼地说道:“找不到能够提供修建跨河大桥方案的人。”

这是现实。

春秋可不比现代,各种人才一抓一大把。

拿农耕文明最为缺乏的水利大师来说,之前整个晋国只有窦氏算得上是专注研究水利工程的家族,其余都只算是略懂。

晋国目前在水利工程上取得成就的家族要多加一个,那便是花了心思在研究的楼氏。

只不过,楼氏更多是扑在农耕用水的研究上,由于楼令的存在“凭空”出现许多新式设备,其中之一便是水车,要说技术含量更高则一定是水力锻锤。

可是,让楼氏来修建跨河大桥,只能说楼氏暂时没有这份能力。

更现实的事情是什么?

想在大河选择地点修桥,晋国只有“棘津”这个河段最为合适。

那个“棘津”在卫国边上,当地不是范氏就是邯郸氏的封地。

所以怎么回事?就算楼氏有能力在“棘津”修一座跨河大桥,干了就是在给范氏和邯郸氏服务!

楼令在顾及自家的利益之后,很多时候愿意为晋国所服务,可是一旦意识到会明显便宜某个卿位家族,一下子就会收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