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巡查东辽(三)(1/1)
大宋帝国皇家事务所驻东辽省办事处内,赵宇慵懒地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享受着钟婉晴轻柔的按摩,同时专注地听取着关于帝国东辽地区发展的汇报。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地方积极投入资源,民间也踊跃贡献人力,使得东辽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三大板块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不仅有效缓解了帝国关内的人口压力,还为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口头汇报结束后,赵宇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东辽地区的建设工作做得相当出色。黄纪云,这位东辽省总督确实干得不错。朕这几日在附近的山林中打猎游玩,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总体上,他们的表现还算过得去。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不过,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可别怪朕心狠手辣。先从东辽的资金投入流水审核方面开始查起。”
地区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像东辽这样,几百年来一直处于荒无人烟的原始状态,直到天子亲政后才被提上日程,开始进行发展。因此,帝国财政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给予足够的补充。毕竟,说实话,目前帝国财政的相当一部分投入是通过股市来进行救市的。
帝国能够给予东辽地区的,只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例如,在税收、财政和编制等方面为东辽开一个特例,方便他们自行进行建设投资。同时,东辽也与其他省份联合,共同提供人口、人力和相关资源。
大宋帝国东辽地区的开发主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短期的盈利项目。比如,这里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外贸特权更是其独特的优势(东辽地区临近列加尔,是重要的外贸通口,这一领域非常赚钱),还有一些初始类资源,如人参、野生草药和草皮资源,尤其是牛皮、虎皮等,其价值相当可观(均为野生)。
这些东西皆是帝国所把控,通过与一些地方势力进行交换而得,例如掌握的大量土地资源以及地方类资源等。如此一来,便可实现相关的利益置换。总体而言,这种方式效果颇为不错。至于那些长期性的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官家主导,其中帝国官方地方制官办企业、特殊的民办企业和皇家企业占据大头。在吴方势力共同努力下,将东辽地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成功攻克之后,便开始吸收民间资本进入项目盘,以开展相关工作。
东辽地区的油水究竟有多少呢?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自然会有一些按捺不住的人,想要偷偷沾染这份利益。然而,赵宇并非朱重八那般,对贪官采取一棒子打死的策略。他认为,只要贪官能够办实事,偶尔贪一贪也无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绝不能贪得无厌,而且至少在明面上要过得去。此外,时不时地揪出一些贪官,也成为了一种惯例。这是必须要有心理准备的,毕竟让你贪了,到时候用你的人头来祭旗,可就别怪天子不讲情面了。
首先要仔细核查军费的使用情况,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接着,对科研经费进行深入审查,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然后,将目光转向民政类经费,关注民生福祉的投入。最后,才会关注其他经费的使用情况。
东辽地区在基层建设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特殊时期,大量的读书人被贬谪到东辽地区进行劳动改造。这些文人雅士在运动结束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本地任职。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为东辽地区的基层建设贡献力量。因此,东辽地区的基层建设工作得以扎实推进,基本上完成了全省范围内的系统建设。
大宋帝国标准化的行政系统体系,由于成本高昂,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地方建成。这个体系涵盖了省、州、府、郡、县、乡镇、村社等各级行政单位。每个行政班子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而教育系统相关的垂直系统更是直接延伸到地方。这样的行政架构虽然复杂,但也确保了权力的制衡和管理的高效。
目前,只有东辽地区的几个地方完成了这一标准化行政系统的建设。西宁地区则采用了另一套系统班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赵宇此次准备以东辽为试点,进行一次行政改革。毕竟,现有的行政划分区过多,需要进行一些微调,以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
东辽地区主要经营着三个重要的系统,其中一个便是外贸系统。丽江小国自然无需多言,而列加则是西方诸国之一,且是距离东方圈子最近的一个西方小国家。正因如此,东辽地区成为了帝国至关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众多货品皆是通过此地流入西方圈子,毕竟在这个年代,海贸的危险性颇高。
其次,东辽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要知道,帝国的五大冶炼集团之一——东辽冶炼集团,其大本营就设立在此地。虽然它的建立时间稍晚于西宁,但地区的相关资源一直在不断地囤积资源。他们借助东辽这个新的基本盘,团结各方势力,以实现一些利益的交换。
最后,东辽地区的新基本盘也值得一提。江南和华江等地区的基本盘早已确定,而下关的利益置换则难以完成。相比之下,东辽地区在前朝时期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直到天子亲政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这里没有形成强大的势力,权力盘相对较为干净,因此可以通过完成一些相关的利益置换,为各方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利益。
同时,重点考察对象一,东辽地区的产业建设情况备受关注。自新政实施以来,东辽地区成为重点开发的区域,其相关利益盘相对较为清晰,产业革新的指令也更为强烈。
尤其是在帝国启用新资源煤矿之后,大宋帝国东辽冶炼集团的主导建设下,资源投入变得更加频繁。东辽地区大量的煤矿逐渐被收购并投入生产使用,这使得东辽本地的煤矿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出于政治考量,帝国有关部门只对规模最大的两座煤矿进行了处理,其余的则交由东辽地方衙门自行处理,这也算是给东辽地方制官办企业留了一条活路。
重点考察对象二则是东辽地区的人才储备情况。天子新政推行以来,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帝国各大地区都在积极发展人才战略。江南东辽和卫京特区为了招揽人才,纷纷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吸引大量人才投身于地方建设,并得到了充分的投入和使用。
帝国对各地区提出了不仅要招揽人才,还要自行培养人才的要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草根派,即那些在工厂等相关地方工作积极、头脑灵活的工人,他们会被重点培养,通过考取相关证书,由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岗员工。各集团和各单位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如骨干培养计划等。
东辽地区的教育系统也在逐步完善。原本,他们计划争取第二个标准化学府落户东辽,但却被西宁地区抢先一步,因此不得不再等待几年。由于帝国的财政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支持多个标准化学府的建设。
赵宇听取了汇报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同时支持两个学府的发展。不过,东辽毕竟在这方面落后了一步。中央将通过支出政策支持相关的资金投入,让东辽地区自行想办法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同时,中央财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会适当地给予补充。
第三就是东辽的基础建设项目,帝国大基建一来是为了促进生产力,让许多人有饭吃,否则出于维稳社会的必要。否则大宋帝国科工院大量发明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内是不可能问世的,二来就是要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就是军队大裁军,各方面都需要人才,如果没有稳定的岗位,大量人口失业,造成社会治安问题,那就有些那个了。第三就是这些大基建项目会成为帝国国力民政项目的重要实施点。
第四就是东辽地区的民政类项目建设工作。相关地区的建设和投入一直是东辽地区的发展要点,尤其是民政类项目,包括公共住宅,标准住房和养老安全等相关的资源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