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九天玄女传秘法(2/2)
道玄见其急切,微微一笑,俯首思议,随即道:
“既然船头一摆,何不乘势而为?
待得夔牛及粮草解决,定可乘势而进,直逼蚩尤阵前。
彼若粮草断绝,当自惊惧,不战而降。”
众仙纷纷点头,心有所悟,乃随之应道:“是也,是也。”
帐中气氛愈发高昂,众人皆志存高远,誓共图人族昌盛之道。
轩辕黄帝见众人齐心,必定胜算,心中尽欢,遂言:
“既然如此,备战必不可缓,我等当为天下苍生竭力而为!愿与诸仙并肩作战,共迎光明未来!”
众人齐声呼应,心潮澎湃,皆以壮志激昂,随时待命,望将转危为安,共赴壮阔之战。
当下,轩辕黄帝思忖良久,遂命风后依九天玄女之法,精炼刀兵,为接下之战做好万全准备。
风后领命,心怀壮志,立刻动手,炼制利器,以备英雄出征之需。
同时,轩辕黄帝复召阐教清虚道德真君,恭敬言道:
“清虚道君,承道之长者,贤明之士,汝可愿前往流波山,斩杀夔牛,助我人族一臂之力乎?”
清虚道德真君闻令,面现严肃,心中愈感使命重大,遂答曰:
“吾愿遵命,愿以微薄之力,助陛下成就伟业。”随即整理法器,准备应战。
轩辕黄帝见道君言辞坚定,心中倍感欣慰,遂叮嘱道:
“夔牛形威,非寻常之兽,宜当小心,切勿轻言造次。
若得夔牛之皮,便可顺利制作战鼓,威德赫赫,以振我人族之士气。”
清虚道德真君重重点头,心下默念,立誓定当尽心竭力,斩尽敌锋,报效人族。
尔后,阐教清虚道德真君踏上征途,直奔流波山而去。
至此,轩辕黄帝心中之忧绪渐消,见风后已炼制刀兵,刀剑耀眼,众勇士信心满满,遂命众人随时待命,整装待发,共赴那一场壮丽之战。
气氛鼓舞,众志成城,必图人族之兴起。
不及数日,便有细作匆匆前来,面色严峻,拱手禀告轩辕黄帝:
“启禀陛下,微臣经潜行探查,已寻得九黎粮草之地,确实所在。”
轩辕黄帝闻之,神色一振,急问道:
“何处乃是?可有周围地势及敌情之详?”
细作稍作片刻,随即详述:
“粮草所在,乃于东山北麓,有一处隐秘之谷,四周环山,隐秘难见。
然此地仓库重重,砖石堆叠,深藏粮草之丰厚,守卫甚严,然敌兵亦非无隙可乘。”
黄帝闻言,心中暗自推算,便对众仙言道:
“既尔所言,若能择日行事,便可趁敌不备,一举焚之,必能令蚩尤大乱,粮草断绝,令人心慌。”
道玄复道:
“然敌之守卫必有所备,需事先详审敌情,方可安然行事,决不可轻率而为。”
众人俱是点头,心中默契,轩辕黄帝言道:
“如此,需我等迅速筹划,派遣勇士前往,设伏其周,待敌易疲方可出手。尔等皆为人族精英,定能共图此谋!”
众人齐声回应,声势如虹,气氛愈加昂扬。
黄帝决心已定,心中信念愈加坚定,誓共抵御蚩尤之威,图谋人族之安宁。
此时,风声四起,众英杰纷纷暗下决心,心愿共赴此间光辉之战。
然则,焚毁粮草之计,虽有良策,然行之岂易?
巫族与妖族征战久矣,天生战士,行军打仗,自是得心应手。
其粮草者,关系存亡,岂敢儿戏,防守自是甚为严密。
轩辕黄帝心知此理,沉吟片刻,方言:
“然此粮草之地,岂可轻纵?吾需他策以破敌之防,方可得行焚毁之计。”
道玄见状,复言:
“若欲夺取粮草,必须先行扰乱其阵,令敌心生恐慌,方可趁机突袭。
吾等可派遣轻骑,潜入敌阵,制造动静,引敌之视线远离粮草之处。”
众仙闻之,纷纷点头称善,心中暗自思索,欲谋应对之计。
广成子亦道:“我可设法施展幻术,伪作他地之声响,扰乱敌阵,使其误以为有敌来袭,然则我方则可趁机而发,直抵其粮草可也。”
轩辕黄帝听之,心中大喜,欣然言道:
“如此良策,正合我意!速行筹备,分派勇士,务求万全,而后方可一举焚毁,让蚩尤之众自乱!”
众人齐声附和,豪情激荡,心中皆存壮志,誓为人族护航。
众仙纷纷整装待发,胸怀雄心,共同谋划策,以图最后之胜利。风起云涌之间,决战的时刻已然临近。
为图事情之成,轩辕黄帝乃命人细致探查粮仓情形,几日之后,细作回报,言道:
“粮仓背依弱水,水流悠远,波澜壮阔;前方则重兵把守,层层叠叠,堡垒森严。
欲自正面突入,实无可能。”
轩辕黄帝闻之,心中暗自思量,然则欲达其目的,唯有寻求他法,方言:
“既尔如此,若要破敌,急需渡过此弱水,然则水势汹涌,波涛难渡,尔等有何良策?”
弱水者,天下之最弱者也,浮鹅毛而不沉,飞鸟掠其上而不渡。
此水者,乃道家所称之三千大世界之源,汪洋无际,渺渺幽幽,难以逾越。
轩辕黄帝仰观星空,目远眺弱水,心中默想:
“此水虽弱,然其流势汹涌,大罗金仙亦难以渡之,果真不可小觑。
吾人欲图粮草,必思明策,然而其险亦需谨慎而行。”
多宝见王虑重,亦言道:
“此水含恨,天地之幽,虽声势滔滔,然其流滩处,隐匿无数暗流,令人警惕,行军之士,若不详察,恐为吞噬。”
众人皆深感其言之有理,纷纷议论,探讨过水之计。
道士石灵复言:“应以木筏为舟,或以法器幻化,轻移而渡,虽水势汹涌,然轻者得以遁形,或可避其锋芒。”
轩辕黄帝闻之,颔首相许,心中再思:
“然则渡水之际,若不得法,恐成大患。今先筹量粮草之计,待我军集结而后,乘其未防,趁夜渡之,方可无虞。”
众人心中皆以为,欲渡此弱水,比之打败蚩尤,殊为艰难,气氛颇感沉重。
然道玄心中清楚,尚有一人,彼不惧此弱水,安然渡之,然此人何在,亦无从得知。
道玄默然良久,忽有灵光闪过,心中暗想
:“此人虽生性洒脱,不畏世间万险,然其踪迹难寻,吾辈若不能寻得,恐难解此困局。”
他口中虽无言语,然目光深邃,看向远方弱水之滨,仿佛寻觅那人之踪影。
众人察其神色,皆觉其内心所思,纷纷询问道:
“道玄道友,所言之人,究竟何人?若可寻见,必为我军渡水之助。”
适逢此际,道玄心有所悟,忽忆自己在天庭有天官大帝之名,顿时豁然开朗,思虑良多,遂决定以天庭之名,诏谕三界。
于是,他斩钉截铁,口中念念有词,挥笔而书,诏旨恍若雷霆:
“今我天庭天官大帝,特命有能者,如能渡弱水而归者,封之为天蓬元帅,专掌天河十万水兵。”
道玄将诏书一纸高擎,传令至四方,宣扬于三界,众灵众仙闻言,皆愕然瞩目。
此号令一出,似同巨雷,震动四野,激起无数修士心中勇气,无数志士趋附。
便在此刻,初春微寒之风轻拂,万物复苏,感应四界,或有英雄豪杰,勇敢挑战此绝境,借此绝佳机会,欲一展身手。
道玄口念旨意,心中期愿,引动无数寻求机缘者,欲逐此机会而前行,亦为天庭增光添彩。
循此佳音,天际云起风动,隐隐约约似有浩荡之士,不畏艰险,勇闯弱水,期待成就纷繁盛典,迎来无尽荣耀。
整个气氛在期待与希望中逐渐升腾,仿佛弱水之上自有神灵正在酝酿变革,未来可期。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时光荏苒,数日已过。
若初时,蚩尤及其众将,见道玄之诏,绷紧神经,竭尽全力加强弱水河之戒备,誓欲防范可能之挑战。
然余日渐消,见有先后勇者,皆自负水性,不惧艰险,欲一试身手,然终未能渡过弱水,反而丧命于彼,波澜之下,不堪入目。
此景一现,蚩尤众心中渐生安然,放松戒备,谓此水乃鬼神之域,非人力所能逾越,故而逐渐疏忽。
是时,河岸旁更显宁静,万籁俱寂,惟有弱水潺潺流淌,似是冷笑于众生之微薄,轻舟已过,却无人问津。
众将军虽于此感觉险恶,却因彼往日之想象已使胆气稍惫,故对此不以为然。
耳边虽有风声鸟语,呼唤欲渡之声渐渐消散,惟有几人仍默默注视着情况变化,心底缅怀曾经之勇气,暗自思量:
“我自问水性或可也,然,恨此弱水波澜壮阔,真乃壮志难酬。”
于是,气氛在若明若暗之中渐显松弛,真正的挑战尚未来临,却已让众人神情放松,似乎世间再无险阻,唯一所需者,便是在水边静观其变。
适时,门外忽有一人踱步而来,神情坚定,步伐沉稳,面色如故,似无畏惧于弱水之谜。
然众人此时已然心灰意冷,旁观之士悲观失望,吟咏浮沉,言语间尽显沮丧。
彼人却无所畏惧,心中坚决,目光直视河面,似乎被水影所吸引,既无惧色,且带着一股子锐气。
众将士见其如此,心中虽仍存疑虑,却不由自主地投来注目之光,心中不禁暗想:
“此人何以能无惧此水,竟似曲径通幽之中,闯入至极境地?”
一名将领轻声问道:
“公子,此水波涛汹涌,何以敢欲渡之?难道不知前人已尽丧身于此乎?”
那人微微一笑,徐徐答曰:
“此水虽险,然我心自有天机,岂惧前人之言?
我欲渡者,非为虚名,而求一机缘,便是直面险阻,亦当有所收获。”
众人闻之,心中虽仍有不安,然对该人之勇气与决心,感而生敬,仿佛重新点燃了埋藏于心中的希望之灯。
此刻,气氛在彷徨之中微微转变,似乎又增添了一丝生机,暗合着勇者无畏之心,令人期待未曾料及之未来。
道玄心中忽生一阵悸动,仿佛感应风云之变,遂急呼众人:
“速将来人请入!”
言未已,那人已然步入帐中,刚一现身,道玄见之,喜色盈然,心中暗道:
“正是此人!”
只见来者身材壮硕,威武不屈,手握一把九齿钉耙,耙刃闪烁,仿佛隐隐生辉,气势赫然,威风凛凛,令周围众人不禁侧目。
其目如炬,神情豪迈,俨然是一位英雄豪杰。
道玄见其形态,心中大喜,立时迎上前去,问道:
“兄台可否为我军助臂,助我渡过此弱水?”
言语中尽显诚恳之意。
壮汉微微一笑,豪气荡漾,答道:
“道玄仙长,何必言此?吾虽不惧此弱水,然若为人族之事,自当义不容辞。
今日前来,便是为此事而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