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情爱分界(一百一十二)(1/1)
一百一十二
文秀的妈妈当然知道文秀是个好孩子,对婆家也是有名的好,不过她也要用开玩笑的方式敲打敲打文秀,让她更懂事,处理好与婆家的关系。文秀当然也知道妈妈的用意。妈妈觉得年轻人到了外面的世界,心理上难免会变化,有可能与公公婆婆那样的老年人发生观念上和实际上的矛盾,进而会导致小夫妻之间的矛盾,等到发生了矛盾再说这些话就晚了,不如早点告诫她,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妈对文秀说:“秀秀,你婆婆对你好,不是因为你对她好,而是出于她善良的本性,她本来就是好人,对待你这个儿媳妇自然也不会不好,而是会更好。婆婆对你好,你也要对婆婆好。佩轩家里以前条件并不好,生活艰难,一家人到今天不容易,你要体会他家的难处,不能做什么事都拿咱家的标准去衡量,明白吗?比如说,你过门了,买啥家里用的大东西,要首先征求老人和佩轩的意见,不能擅自做主就买,这样就容易起矛盾。因为你要买的东西可能很贵,你不觉得;可是人家家里勤俭节约惯了,觉得很贵。如果你买了,人家即使不说,但是心里不一定舒服。这样就会隐藏矛盾,如果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引起很大的冲突,就不可收拾了。所以最好就是不要积攒这样的矛盾,咋办呢?就是多和家里的人沟通,交换思想,这样就不至于发生误会,也不会积攒矛盾,互相了解,老人不嫌你想法太新潮,你也不会嫌老人思想太落后。秀秀,你看看你大嫂怎么做的,就都明白了,你跟你大嫂多学着点。”
文秀听了妈妈的谆谆教导,觉得是这样的道理,妈看的比她深。妈说的话虽然很平实,但是寓意深刻,需要她好好去琢磨。尤其是妈说让她跟大嫂好好学着点特别抓住了要害,她知道,妈和大嫂都是非常会做人做事的出色女性,是她要学习的榜样。
于是文秀认真地说:“妈,你说的很对,我知道。佩轩他爹娘都是老实人,对我特别好,处处替我着想;我对他们也很好,他们对我也特别满意。公公婆婆对人很宽容,一点不挑剔,为人和善,很好相处。我听佩轩说过,他家条件差,爹娘养大他不容易,他是个特别感恩父母的人,我跟他成了一家,自然会尊敬他的父母的,也会孝敬他的父母的。同样,他也会孝敬你和我爸的。”妈点头说:“这我知道。我一看就知道,佩轩是个好孩子,是个讲情义的人,他知道孝敬父母,也肯定会孝敬你的父母,在孝敬父母方面,他比你懂事。所以不管啥事,你要多听他的意见。秀秀,你真是幸运,找的女婿那么有见识,那么懂事,婆家人也都那么好,你太有福气了。你要好好珍惜。”
文秀知道妈说的对,虽然是她自己选的女婿,可是没想到佩轩一家人是品行那么好的一家人,跟她特别合拍,几乎没有任何不合拍的地方,这也是她没有想到的。一开始她只是看到佩轩是个正直、善良、厚道的男孩,心眼很够数,读书好,很成熟,没想到他有那么多优点。其实她跟佩轩越接触越感觉到佩轩更多的优点,她也就越发爱佩轩。她一开始就知道,佩轩一旦确定跟她谈恋爱,就永远不会抛弃她,他是个特别重情义的人,他对爹娘、对和他一块长大的发小、对和他桃园三结义的同学等等的态度就说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不是那种三心二意的人,但是这些都被他的土里土气和貌不出众所掩盖了,所以没有女孩看上他,更没有女孩找他。当然他也刻意掩饰自己,不事张扬,所以也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只有她细心发现了佩轩的这些优点,而且果断地抓住了他,再也不放手。而他的确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所以两个人的恋爱成就了一段佳话。
文秀一想到这里就暗自得意,她没有看错人,大多像他们这样农村中学谈恋爱的最终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只有他俩成就了他们爱情的传奇。文秀很容易就融入了婆家,她喜欢婆家的平等而随意的气氛;婆家也特别宠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佩轩也越来越得到文秀一家的欣赏,他也是总想为岳家出力,只要他在,岳家挖粪坑的活他就自告奋勇去干,这种苦力活他一点不惧怕,总是冲在前面;文秀的爸妈哥嫂都对他赞赏有加。两个家庭、两个人之间虽然贫富有别,但是品行都是一样的正直、善良、厚道,这是他们俩能互相融入对方家庭的前提。文秀家条件那么好,但是她一点也不会看不起那些条件差的人和家庭,相反,她对那些条件差的人充满了同情,这是由她的善良本性决定的。佩轩一开始虽然没有与文秀谈恋爱的信心,但是也并没有刻意去逢迎文秀,更没有在自己考上大学以后趾高气扬,他始终如一,是一种不亢不卑的态度。所以在文秀大哥第一次见到佩轩的时候,虽然觉得他很土气,根本配不上文秀,但是也不能不被他不亢不卑的态度和他有礼有节的谈吐所折服,他感觉到,这个酆佩轩是个刚强人物,他成熟的程度与他的年龄是不相称的,他的成熟远超他的同龄人。从此,他极力想拆散他俩的想法开始慢慢动摇了。
文秀认真地说:“佩轩他一家人跟咱家的人都是那样重情义的人,他家有孝敬老人的传统,我听他说,他妈对他奶奶就特别好,他奶奶八十多岁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了,连他爹都认不得了,就只认得他妈,见人就说:‘我只认得我儿媳妇,她天天给我喂饭吃。’他奶奶活到八十五岁,最后的几年都是他妈一口一口喂饭的。活到这个岁数,也算是高寿。”妈随口说:“当然是高寿,伺候的好,老人就能长寿,伺候不好,不可能长寿。你婆婆真是个好人啊。”文秀郑重地说:“是,我听佩轩说,他妈吃过很多苦,过到今天不容易。所以佩轩从小就知道操心,五、六岁就知道给家里干活,去地里拾柴禾、薅草,七、八岁就到生产队挣工分,十二、三岁就在生产队拉板车,像他一样大的都没他能干。我想,他那样一个人,肯定不是见异思迁的人,喜欢上一个人以后,就不会改变,所以我才跟他谈的。”妈感叹说:“嗯,佩轩的责任感太强了。这么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你嫁了他不亏。怪不得你非要找他呢,现在来看还是你秀秀眼光真不错,还那么果断。”
文秀羞涩地说:“我就是看他是个老实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跟他谈的。有的人好说大话,言过其实,我就不喜欢;佩轩呢,总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很谦虚,实际上他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为人也好,性格开朗;关键是他喜欢读书,男生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玩。那时候我知道,看上去我的条件比他好,可是他那么喜欢读书,早晚会考上大学的,所以实际上不是他配不上我,而是我配不上他。”妈说:“你秀秀看的准,是啊,一旦等到他考上大学了,再去找他就来不及了。”
妈和文秀闲谈了好大一会儿,妈看到佩轩和文秀两个人依然像以前那样相互喜欢,替文秀感到高兴。农村里自谈对象的也是有的,但是如果一方出去工作了,很快两个人就散伙了,这样对被抛弃的一方打击很大。文秀和佩轩两个人不是这样,两个人虽然工作和读书的环境变了,但是他俩都没有相互嫌弃,依然和好如初。依佩轩的条件,将来在城里找一个条件好的也不愁找;文秀现在的状况也很容易在城里找个婆家。可是两个人都是有情有义的人,感情越来越好,就等到将来结婚了。妈从心里为文秀感到高兴,她以前也没想到,文秀会有这么好的归宿,终身大事会是这么圆满的结果。
文秀在家跟妈说着话,听见院子里有人喊:“大娘在家吗?”文秀出来一看,原来是大奎,那肯定是找她的。她急忙说:“大奎呀,是找我吗?”大奎笑了,说:“是找你,邓科长和袁大哥在贾庄呢,让我来找你一块商量事。”这时候妈也从屋里出来了,大奎赶快打招呼:“您好,大娘,我是文秀的同学大奎。”妈笑着说:“我经常听秀秀和佩轩说起你,你总是帮他们。”大奎直率地说:“大娘,不是的,是文秀和大根哥经常帮助我。酒厂邓科长来了,要跟文秀一块商量事,让我来叫文秀一块去贾庄。”妈说:“好的,秀秀你去吧。”平时大奎见了文秀都是叫嫂子的,但是因为文秀还没过门,大奎到了文秀家里自然不好意思叫嫂子,就直接叫名字了,他们是同学,随便叫名字就可以。
这样文秀和大奎告别了妈,骑上自行车到了贾庄。邓科长、于师傅、袁保六在大奎的店里在等着他们,一见面,邓科长告诉文秀:“一会儿新河镇酆支书也过来。”文秀高兴地说:“太好了!贾庄、新河镇、小屯,分别代表延津县、浚县、汲县,都在贾庄周围,以贾庄为中心,辐射附近好几个公社,会形成气候的。”邓科长感慨地说:“是啊,这里全靠妹妹你和佩轩兄弟开拓市场。”文秀谦虚地说:“哪里啊?佩轩也就是搭个线,这都是邓大哥和于大哥的功劳。”
不一会,酆贵山就来了,大奎引着大家到了国营食堂,大家公推酆贵山坐首位,大家各自礼让一番,都落了座,酆贵山左边是邓科长和于师傅,右边是袁保六、文秀和大奎。大奎跟酆贵山也早就认识,他给酆贵山和袁保六互相作了介绍,两个人握手打招呼,亲亲热热寒暄了几句。菜上来了,酆贵山就主持开始喝酒,先喝了三杯,然后袁保六和大奎分别向酆贵山敬酒。袁保六与酆贵山是初次见面,自然要喝几杯;大奎与酆贵山虽然早就认识,但是也是第一次在一起喝酒,也要喝几杯。这些人想着在一起喝酒都是因为佩轩的缘故,又都纷纷跟文秀喝酒,闹的文秀招架不了,只能来者不拒地喝。大家喝过一阵,开始分班。六个人要分成两班,人员复杂,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但是这六个人酒量都是深不可测,酆贵山提议说:“这样吧,俺们酆家的三人大奎兄弟、秀秀妹妹和我一班,邓科长、于师傅、保六兄弟你们三位客人一班,好不好?”大家都笑起来,觉得这样分班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文秀是酆家的媳妇儿嘛。不管怎么分,这六个人都是酒量很大的人,每个人最多甚至可以喝到一斤,喝五、六两都不算事。不过酆贵山不了解袁保六,想着他是个江湖人物,肯定酒量可以;袁保六、大奎对酆贵山、于师傅的酒量也不太了解,因为没在一起喝过酒。但是他们想着酆贵山是新河镇的支书,是头面人物,肯定酒量厉害;于师傅虽然平时开车不喝酒,但是酒量也不见得差;文秀、邓科长对每个人都了解,知道今天的这六个人酒量都是不得了的。酆贵山解释说:“我跟邓科长、于师傅、文秀妹妹在一起喝过,他们的酒量都在我之上,于师傅平时不喝酒,但是真的喝起来酒量非常大;保六兄弟、大奎兄弟虽然没在一起喝过,但是他俩都是江湖中响当当的人物,酒量肯定不会差。我这样分班可以不可以?”大家一致认为这样分完全可以,除了文秀之外,其他人酒量差不多,而文秀的酒量应该是完全超过他们每个人的,跟她喝过的都知道,她不管喝多少,都是面不改色的样子,跟没喝是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