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东方之旅(2/2)
怀着一种别样的忐忑,哈利站进了大使馆的法阵当中。他之前从未想过去造访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但其实,当他闲下来之后,他是不可能不对张秋的家乡产生好奇感的。
白光闪过,他发现自己出现在了一片完全陌生的建筑群中,这里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奇,高耸的穹顶上绘制着会转动的星河,十二根白玉质地的柱子耸立在周围,那上面雕刻着的龙时不时转过头来注视着他们。与魔法部不同,正对着访客厅的不是前台,而是一块巨大的屏风,或者说,是一张巨大的活点地图,各州各郡的魔法机构形成了串联全境的光点,淡金色的龙脉在图上缓缓流淌着。
十数个身穿靛青色云纹法袍的官员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林霜河一一为哈利介绍,这些人的官衔一个比一个复杂,他完全没听懂。而名字和长相则是相似度极高,每个人都叫玄某真人,并且每个人都留着长胡子、拿着掸子一样的法器。最后,唯一让他记住的是四个傲罗保镖的头领,他叫陆文昭,哈利之所以能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名字听起来和拉文克劳很像。
走出玄术监之后,一群人坐上了会飞的细长型载具,那看起来像是一种东方特色的小船,不过里面有无痕伸展咒,空间十分宽敞,内饰也做得舒适且豪华。
“我们这样是不是有点大张旗鼓了?”哈利有些不安地问道。
“没关系的,我们要查的事情和国内派系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不会有人阻挠。”林霜河说道,“而且,国内的各方势力反而对结果十分好奇呢。”
哈利花了一点时间,来陪这些官员说场面话、享用宴席,随后他们就直奔文学院,和里面的几个教授开了两场学术会议。
其实,在哈利到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内部讨论过好几轮了,最终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为哈利讲解他们得出的结论:在天朝流传的《龙胤七国演义》,其真实作者应当就是葛玄本人。
从词汇偏好、句式特征和惯用修辞手法出发,以及综合考虑作品发表时间,他们推导出了事情的始末:首先玄君在年轻时就十分热衷于撰写通俗小说,并且更换过若干笔名来叙写不一样的故事。而在他生涯的早期,写作以修仙和武侠为主,由于广受欢迎,迅速引起了诸多其他作者的效仿。当市场上相似题材的小说开始趋于饱和时,玄君尝试用这本以西方魔幻为题材的书开创新的道路,事实上当时的效果非常好,以至于很多读者至今都以为这本书就是欧洲的真实历史。
实际上,张秋在玄君书房里看到的“冰与火之歌”或许更近似于原版手稿一样的东西,而在一些说书人和本土居民的改编之下,整本书的人名、地名等等早已得到了更充分的本土化,例如北齐史家、南梁兰家之类的,也就造成了张秋不知道事情真相,反而以为这本书在天朝没人看的原因。
而这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对于不知真相的天朝民众来说,他们很愿意相信是葛玄翻译了欧洲历史后加工出的这本小说。但是对于了解欧洲历史的文化人来说,这样一本明显是幻想的记载一定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而南翰林的专家们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小说应当是传教士用英文撰写,玄君进行了本土化翻译并加以发表,所以其中虽然存在很多玄君常用的词汇,但其情节设计和玄君的其他小说有较大的差别;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完全由玄君本人创作,只是假托给传教士来方便宣传的,因为其中的叙事节奏依然含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对于故事当中的详略处理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它和同时期玄君的其他小说极其相似。
基于这一点,哈利意识到成都之行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两派的分歧和关键之处就在于,那个所谓的传教士当年究竟是否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如果能证实传教士的确参与了小说的创作,那么可以把玄君看作是一个本土化的翻译者,而传教士的存在也就基本解释了张秋和罗恩的剧情分歧所在:或许只是两位不同作家对同一残本进行续写造成的不同。
可是,这样合理的解释并非是哈利和张秋想要的,当然,也绝对不会是天朝国内势力想要的。他们更希望能确认传教士为一个托词,这样从玄君自行发表这篇小说出发,只要再去详细调查一下当代的那位英文作家,他们就可以一窥玄君的某种秘密了。
带着这样一种隐隐的期待,哈利和张秋来到了成都。在经历过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就连牛排也全浇辣酱的独特饮食之后,他们得到了想要的那个结论:这本小说是玄君自行撰写、假托传教士之名发表的。
但……哈利忍不住又开始怀疑,这真的是这么回事吗?还是天朝的一些派系故意这么做的?他忍不住想要和天朝的那位首相先生谈谈,因为如果能找到玄君的某种异样确实是他们都乐意看到的,但是如果这种异常只是捏造的,那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