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借水为兵(1/2)
后世的兵家曾经试图根据史记记载复现潍水之战的过程,觉得用沙袋阻塞渭水河这件事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就怀疑这场战役的记载。
但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曹参、灌婴的后人还都在,关于这场战役的传奇,朝中很多人都知道,甚至亲历这场战役的人还有很多活到后来。如果司马迁胡说八道,当时就被这些昔年的侯爷们拆成标本了。
史书就是这样——评论部分可以自由主观发挥,但是叙述部分如果和大家印象中的不同,就会被网暴——或者线下网暴。嗯,就如同九指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样,好多人对九指引述历史说秦朝一夫百亩大为不满,认为哪有人能种那么多地。烦死了!
沙袋阻水的桥段,在很多通俗小说评书里都出现过,真正的源头就是韩信这一次。但是如果是扔沙袋到河里去,那有多少沙袋都不够填的,韩信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要先在潍水上先打一批木桩。木桩插入河泥,固定在河床上。
然后在木桩之间连起绳索。
再把装满泥土的沙袋沉入木桩之后。在木桩和绳索的阻拦下,形成一堵坝墙。
当然,这坝墙也砌不了多高,物理课上讲过,越高则压强越大。太高的坝墙就无法保证稳固。只要阻住水,不要向下游流去,把高密城附近的河段河底露出来就行了,这样就可以步兵涉水渡河了。
上游溢出来的水,漫散到河岸两侧的荒地和林草中,形成好大一片淤地。不过这个韩信并不在乎。战争总要破坏,眼下的破坏是为了后面的长久和平。
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斥候,但是斥候和斥候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韩信是唯恐斥候不够多,分布不够广,在发动井陉之战的时候,斥候甚至派出去几百里,在准备高密战役的时候,韩信也广布斥候,甚至走遍了潍水河上下游,为了了解情况,韩信甚至亲自去上游检测水位。
楚军的斥候就比较潦草,只对正面战场做了简单的侦查,只看到潍水河水位下降,说是韩信步兵可以直接步行涉水渡河,却并没有探究水位下降的原因。龙且也没有去深思为什么水位会忽然下降。甚至齐国当地的部队也没有人怀疑潍水河为什么在雨季的九月会出现断流,没有人想到有人会用河水作为武器,毕竟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
阻断河水的作业,难度还是比较大,钉木桩搬扛沙袋也很辛苦,但是比起在战场上损兵折将,这点付出算是什么?
韩信军队做出了准备徒步渡河的准备和气氛,龙且则抢在韩信兵渡河之前,列阵渡河。毕竟打破敌人的节奏,就能掌握战场的先机。兵书上是这样说的,项羽是这样说的,以往的战例也都是这样的。走敌人的路,让敌人无路可走。
楚军列着方阵冲过了干涸的潍水河。
然后韩信挥起了小旗子。
从高密城下到潍水河上游,一个个传令兵挥起小旗子,传达着大将军的号令。旗语在战场上传讯效率很高,速度也很快,片刻时间,李左车就在上游看到了大将军的命令,然后发动士兵,去拉动木桩上的绳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