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703章 朕赌吐蕃赞普活不到二十岁(今日一

第703章 朕赌吐蕃赞普活不到二十岁(今日一(1/2)

目录

第703章朕赌吐蕃赞普活不到二十岁(今日一更)

九嵕山,所有人都无比敬畏的看向了站在山腰献庙之前的皇帝背影,然后下意识震惊的躬身。

许久之后,李承乾轰然转身。

他的目光从在场每一名王族,文武百官,还有内外使节的身上扫过,所有人都战栗的低头。

高宝藏,金法敏,扶余隆,还有三国王室,更是沉沉俯首。

李承乾环视四周,然后缓缓开口道:“高句丽王以国难,献国大唐,以求大唐援手,度过劫难,朕难以决断,故祭祀昭陵,以求父皇圣灵明示。”

整个九嵕山上下,所有人依旧心中激荡,难以平复。

前日,皇帝祭祀太庙。

昨日,皇帝祭祀献陵。

谁能想到,今日皇帝祭祀昭陵,突然就将三国的王印,直接扔进了烈火之中。

虽然三国已亡,但那好歹也是不错的战利品啊,放在国库,或者兵部,供人瞻仰也好。

可皇帝就这么烧了。

“朕刚刚行礼之时,突感冥冥有诏,令朕将三国王印放入鼎火之中,若三国王印无法在火中融化,那三国各归其位,但若三国王印在火中融化,那么三国归唐,便是天命所昭。”李承乾转身看向高宝藏,开口道:“辽东郡公,你去看看吧。”

“喏!”高宝藏认真拱手,眼中带着一丝希冀。

虽然不得已将国祚献于大唐,可但凡有一丝机会,能将国祚拿回来,他也是会绝对奋力以求的。

高宝藏现在已经顾不得一切了,脚步踉跄的来到了燃烧的大鼎之前。

有些刺鼻的味道从鼎下传来,但这个时候都高宝藏已经顾不了许多,他上前一看。

就见大鼎之中,三枚王印已经完全碎裂开来,有几片碎片已经完全融化,其他碎片也是半融化的状态。

一股灰黑色的烟气从鼎中升了起来,传入高宝藏的鼻中。

下一刻,高宝藏已经无力的瘫倒在地。

群臣看到这一幕,难以置信的看向高宝藏。

难道说王印真的融化了

李承乾看向金法敏和扶余隆,淡淡的说道:“你二人也上去看看吧。”

“是!”金法敏和扶余隆小心的靠近,看了一眼之后,瞬间感觉头脑一片昏沉。

大鼎之中的王印已经彻底的裂开,不少碎片在火焰中已经开始融化。

虽然说距离完全融化,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一切已经足够了。

李承乾目光看向三人,淡漠的问道:“三国王印是否已经开始融化”

“是!”高宝藏,金法敏和扶余隆三人无力的叩首。

“那么,东岛三国完全归唐,便是天命所昭!”李承乾转身看向群臣,高声道:“三国归唐,乃是天命所归,天命昭示,东岛归唐,大唐天命所归。”

“大唐天命所归,陛下天命所归。”九嵕山上下所有人无比兴奋,神色激动的叩首。

“传旨,立安东大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之地。”李承乾抬头,看向上苍,高声道:“今日起,东岛只有大唐。”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无尽的欢呼声从九嵕山传遍整个关中,传遍整个天下。

东岛归唐,天命永昭。

李承乾缓缓的转身,看向前面的昭陵,身体微微颤抖的拱手:“父皇,你没有做到的事情,儿臣做到了。”

一时间,他已是泪流满面。

……

九月初一,大朝。

吐蕃使者韦丹增扎西身体微微有些颤抖的跟着大唐文武百官一起进入承天门,然后朝太极殿走去。

几天前的事情,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回荡。

玉能雕刻,能凿碎,但融化,丹增扎西还是第一次见。

他原本以为皇帝是做了手脚,用假的三国王印,欺骗天下,然而大鼎在昭陵上熊熊燃烧了七日之后,里面玉石才被从大鼎中取出,水一浇,结块的玉石已经出现在人眼前。

上面能清晰的看到扭曲的刻文,让人可以完全确定,那些东西,在被摧毁之前,它就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王印。

不管如何,三国王印毁了,三国彻底的不存在了。

日后便是有人复国,复的也不是那三国。

皇帝的手段,彻底的摧毁了人心。

甚至,那些玉石结块,在被从大鼎中取出之后,便供奉在了昭陵献殿之中,永远祭祀。

三国永远都完了,三国永远都不存在了。

丹增扎西心中难受。

他有种感觉,一旦他日吐蕃被灭,他们面临的,也都将是这样的下场。

一股郁气,压在丹增扎西的心头。

就像是大唐皇帝,压在他的心头一样。

不知不觉中,丹增扎西已经来到了太极殿中,和大唐百官一起肃然站立在大殿之中。

沉重的脚步声在殿门处响起,随即,一身赤红色衣摆出现在丹增扎西的眼角余光中。

皇帝来了。

丹增扎西沉沉躬身。

皇帝的身影走上丹陛,然后在御榻上坐下。

群臣齐齐躬身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内侍省典仪上前道:“兴!”

“谢陛下!”群臣拱手,然后起身站立,一派肃然。

……

御榻之上,李承乾目光平静的看向群臣。

自从昭陵焚烧三国王印以来,李承乾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几乎所有人对他的敬畏都更加深了一层。

这很好。

李承乾侧身看向一旁的侍中孙伏伽。

孙伏伽对李承乾微微躬身,然后上前一步,走到了群臣左上,从张阿难的手里圣旨,然后看向群臣,高声道:“惟永惟十一年,岁次己未,九月甲戌,朔初一甲午日,皇帝若曰:

於戏!

阊阖风至,太白星高。

谋帅护边,国之大计。

驸马都尉,安东都护府都护苏勖,心蕴六奇,折冲千里,追奔迈于三搜,受降逾于万计。

建功若此,朕实嘉之。

故任安东大都护府都护,江北都督府都府,菟州刺史,升金紫光禄大夫,授武功县公。

诸馀如故,钦此!”

太子家令苏均站了出来,对着皇帝叩首道:“臣代家父,叩谢陛下大恩,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抬手。

“谢陛下!”苏均起身,然后退回班列。

孙伏伽展开圣旨,继续念道:“惟永惟十一年,岁次己未,九月甲戌,朔初一甲午日,皇帝若曰:

於戏!

扬威怀旨,宣静镇风。

畀以藩翰,俾清疆埸。

左屯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府副都护,怀化大将军,武邑县公苏定方,升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府。

水师都督冠军大将军刘德敏,升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

安东都护府长史刘仁轨,升安东大都护府长史,检校江南都督府都府,平穰州刺史。

右卫将军、武安郡公薛万彻,检校滨海都督府都督,滨海州刺史。

故新罗国王金法敏,授上柱国、乐浪郡王,太府寺卿同正员,检校东山都督府都督。

故高句丽王高宝藏,授上柱国,辽东郡王,司农寺卿同正员。

故百济国公扶余隆,授光禄大夫,带方郡王,太常寺卿同正员。

水师副都督王文度,检校安东大都护府司马。

钦此!”

李勣站出,认真拱手道:“臣代诸将领旨,谢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对着李勣点点头。

他的目光扫向群臣,群臣凛然。

这几份圣旨,已经将整个安东大都护府的格局彻底的定了下来。

当然,在圣旨当中,很多东西都没有明确的讲出来。

比如苏勖会在明年调回长安,在此之前,他要将整个安东大都护府的局面定下来。

金上泉会在江南都督府任长史,同时检校南蒲州刺史。

金法敏虽然检校东山都督府都督,但他永远不会再回到新罗故地去,真正负责掌控东山都督府一切的,是东山都督府长史房遗爱。

另外,安东大都护府格局一定,苏定方和刘德敏,李承乾都会调回长安来。

他们两个,李承乾要用在对吐蕃的战事上。

是的,从这一刻起,大唐在安东的局势,算是彻底的定下,剩下的,不过就是缝缝补补的妥善治理地方罢了。

剩下的,整个大唐的主要精力将全部转向西面。

转向吐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