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李旦退让-剖析局势(1/2)
夜色如墨,沉甸甸地压在长安城的上空。王府书房内,烛火明明暗暗,将三人的身影扭曲地映在墙上,恰似此刻纠结复杂的局势。
狄光远神情严峻,急忙应和张柬之:“王爷,张大人所言千真万确。当下朝堂局势犹如一团乱麻,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相互制衡。而王爷您,恰似定海神针,维系着这微妙的平衡。一旦您抽身退让,平衡瞬间倾覆,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旦缓缓起身,拖着沉重的步伐在书房踱步,眉头紧锁,满脸忧虑:“二位的忧心,本王感同身受。每一次权力倾轧,朝堂便如遭疾风骤雨,人心惶惶。官员们忙于党争,政务荒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本王一心为大唐社稷,却深陷权力漩涡,诸多决策身不由己,致使大唐内耗严重,实在痛心疾首。”
张柬之沉思片刻,拱手说道:“王爷,此刻退让绝非上策。依微臣之见,可加强对各方势力的监视,凭借王爷的威望与影响力,巧妙制衡,以保朝堂安稳。”
李旦驻足,看向张柬之,目光中满是思索与忧虑:“张卿,制衡之法本王并非未想过。然此乃权宜之计,无法根治权力争斗。且争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稍有差池,便会引发更大危机。”
狄光远点头称是:“王爷所言极是。但主动避让亦风险重重。陛下会如何看待?天下人又会作何想?此举恐被视为示弱,令心怀不轨者更加猖獗,朝堂恐陷入更深的混乱。”
李旦微微叹息,坐回椅中,揉着太阳穴道:“狄卿,你说的这些,本王岂会不知。只是这朝堂局势,实在让本王心力交瘁,深感无力回天。”
张柬之向前一步,恳切道:“王爷,越是艰难时刻,越需您坚定信念,力挽狂澜。我们可从长计议,制定周全之策。一面加强对各方势力的监控制衡,一面着力培养提拔忠诚有能之士,充实朝堂,稳固根基。”
狄光远赶忙附和:“王爷,张大人此计甚妙。我们还可借助外部力量,与边疆将领建立紧密联系,确保朝堂动荡时有军事后盾。同时,在民间广施仁政,赢得百姓支持。如此内外兼修,大唐方能在权力风浪中稳如磐石。”
李旦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转瞬又被忧虑笼罩:“二位计策虽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培养官员耗时费力,与边疆将领建立联系,分寸极难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引起陛下猜忌,弄巧成拙。”
张柬之思索片刻,说道:“王爷,培养官员,可从科举与举荐入手。科举选拔,公平公正,广纳天下贤才;举荐则靠朝中正直大臣慧眼识珠,发掘遗珠。至于与边疆将领联系,可先从那些对大唐忠心耿耿、素有声誉的将领开始,以书信往来,表明只为稳固朝纲,无意他图。”
狄光远接着说:“王爷,书信往来虽可表明心意,但仍显单薄。不妨选派可靠之人,以慰问之名,前往边疆,与将领们面谈,增进彼此信任。同时,我们也可借此机会,了解边疆军情,为朝堂决策提供参考。”
李旦微微点头:“二位所言有理。只是选派之人需万分谨慎,既要忠诚可靠,又要能言善辩,方能担此重任。”
张柬之思索一番,说道:“王爷,微臣举荐一人,刑部侍郎王佑。此人忠诚正直,颇具谋略,且善于言辞,定能不负所托。”
狄光远也点头赞同:“王佑确是合适人选,他在刑部任职期间,屡破大案,深得众人信服。派他前往,必能顺利完成使命。”
李旦沉吟片刻,道:“既如此,便依二位所言,派王佑前往。但此事需秘密进行,切不可走漏风声。”
张柬之与狄光远齐声应道:“王爷放心,我等定当守口如瓶。”
李旦又道:“除了与边疆将领建立联系,培养官员之事也刻不容缓。科举尚有定期,举荐之事,二位可有具体想法?”
张柬之说道:“王爷,举荐之事,可先让朝中大臣各自举荐贤能,然后由吏部进行考核筛选。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学识才华,更要注重品德操守。”
狄光远补充道:“王爷,在考核过程中,不妨增设实地考察环节。对于那些被举荐之人,安排他们处理一些实际政务,观察其应对能力和处事风格。如此一来,便能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才能,避免仅凭言辞或文章就决定任用与否,确保选拔出真正能为大唐效力的人才。”
李旦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欣慰:“此提议甚好。以往选拔人才,多注重文辞,却忽略了实际理政能力。增设实地考察,能让真正有实干能力者脱颖而出。只是这实地考察的具体事务安排,还需仔细斟酌。”
张柬之沉思片刻,说道:“王爷,实地考察的事务可根据不同职位需求进行设置。比如,对于有望进入户部任职者,可让他们参与一些钱粮统计、赋税征收方面的实际工作;对于可能进入吏部者,则安排他们处理官员考核、人事调配的相关事务。通过这些针对性的任务,精准检验他们的专业能力。”
狄光远点头称是:“张大人所言极是。而且在考察过程中,要安排专人负责监督与记录,确保考察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待考察结束,负责监督之人需详细汇报考察情况,供王爷与吏部综合评判。”
李旦缓缓说道:“如此一来,考察流程虽更为严谨,但也增加了不少人力与时间成本。二位觉得,朝中现有人员能否承担起这额外的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