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周厉王(二)(1/1)
在那巍峨而略显压抑的王宫殿堂之中,召穆公神色凝重,忧心忡忡地朝着高高在上的周厉王俯身行礼,而后缓缓开口,声音中满是恳切与忧虑:“陛下啊,恕臣直言,当下您所采用的控制百姓言论的做法,看似暂时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实则不过是权宜之计,背后隐藏着无穷的后患。您仅仅是将百姓们的心声与想法暂时堵塞了回去,可这绝非长久之道啊。陛下,您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堵住百姓的嘴巴,带来的危害可要比堵住河流的后果严重千百倍啊!”
“水,在自然界中是最为常见却又蕴含着无穷力量的存在。平日里,它静静地蓄积在河道之中,水波不兴,看似温顺无害。然而,水的力量一旦被压抑,一旦蓄积过多,超过了河道的承载极限,河流便会如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那汹涌奔腾的洪水所到之处,一切都被无情地摧毁。坚固的房屋在洪水中轰然崩塌,百姓们辛勤耕耘的田地被冲毁,无数鲜活的生命在洪水中消逝,其所造成的伤害难以计数。百姓说话亦是同样的道理,民众心中自有万千思绪和意见,倘若您一味地采取压制手段,不让他们表达出来,这些被压抑的情感与想法就如同不断蓄积的水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积越多,终有一日会决堤泛滥,那时所带来的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啊!”
“所以啊,古代那些深谙治水之道的高明工匠,他们的智慧令人钦佩。他们向来致力于疏通河流,巧妙地引导水流,让流水能够畅通无阻地流淌。他们深知,唯有如此,水流才能依循自然的轨迹,灌溉农田,滋养大地,为百姓带来福祉。而在治理百姓方面,这其中的道理亦是相通的。陛下身为统治万民的君主,治理百姓的当务之急便是开放言论,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百姓能够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陛下,天子治理国政之时,需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纳谏体系。上至公卿大夫,这些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的重臣,他们肩负着辅佐陛下、治理国家的重任,理当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积极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这些诗篇,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朝堂之上政策施行的利弊,也反映出民众生活的酸甜苦辣。乐官们则要精心挑选并进献能够反映民情的乐曲,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能传递出百姓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让陛下能从中洞悉民间的真实情况。史官更要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太师需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用简短却深刻的文字为陛下敲响警钟,时刻提醒您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与责任。然后,再由那些双目失明却内心澄澈的盲人乐师,以庄重肃穆的方式朗诵和宣读这些汇聚各方智慧与意见的内容,他们用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用声音传递给陛下最纯粹的表达。”
“不仅如此,百官在朝堂之上,应当秉持着对国家和陛下的忠诚,毫无保留地直接进谏言。他们身处政务处理的一线,对政策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广大的平民百姓,虽身处底层,看似微不足道,但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政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他们若能将意见辗转上达天子,那么陛下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民众的诉求,从而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使国家的政策真正惠及百姓。”
“除此之外,左右近臣作为最贴近天子生活与工作的人,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规谏的责任。他们要从细微之处关注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并指出不当之处,避免天子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内亲外戚身为与天子血脉相连之人,更应心怀天下,以家族的荣耀和国家的兴衰为己任,仔细考察天子的决策与行为,一旦发现有失偏颇之处,就要尽心尽力地弥补天子的过失,维护国家的稳定。”
“而乐师和太史,他们不仅要在文化艺术与历史传承方面贡献力量,更要肩负起教导、诲育天子的重任。通过优美的音乐、详实的史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天子的价值观,让天子明白作为君主的使命与担当,激励陛下成为一个贤明仁德的君主。老臣们则要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优势,汇集、整理各方面收集来的意见。他们在朝堂之上多年,历经风雨,对国家大事有着深刻的见解,能够从众多繁杂的意见中筛选出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然后,君王您需要再根据这些经过整理的信息,斟酌考虑,仔细衡量,审慎地做出取舍。唯有如此,政事施行起来才能顺当流畅,不会违背常理,国家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陛下啊,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啊。山川大地孕育万物,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百姓通过嘴巴表达出的各种想法和建议,同样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人类生活所需的财富用度,都从百姓这张口中,也就是他们对社会生产的思考和建议中产生出来。百姓有嘴巴,就好比土地有饶田沃野,那肥沃的土地滋养出五谷杂粮,产出各种衣物原料,为百姓提供了衣食保障。百姓将心里的想法通过嘴巴说出来,对于社会的善事,能够予以大力推行,对于恶事,则坚决加以阻止。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更是创造财富和保障民众衣食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味地堵住他们的嘴巴,使得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想法,那么愿意支持您、赞同您、全心全意跟随您的又能有几个呢?长此以往,陛下您将如同置身于一座孤岛之上,无人支持,无人响应,这国家又怎能稳固得下去呢?”
召穆公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周厉王的期望,期望通过这一番肺腑之言能够唤醒周厉王,让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周厉王却如同一头冥顽不灵的巨兽,对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谏充耳不闻,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坚决不听从召穆公的劝阻。
自那以后,整个国家都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陷入了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百姓们深知一旦开口就可能招来灾祸,于是都选择了沉默。曾经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的街市,如今变得鸦雀无声,人们即使在私下里交流,也都是小心翼翼,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谨慎,生怕祸从口出。曾经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朝堂,如今也变得死气沉沉,大臣们不敢再直言进谏,每次上朝都如履薄冰,生怕触怒龙颜。
周厉王依旧沉浸在他所营造的“平静”假象之中,每天在宫殿中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对民间的疾苦和即将到来的危机视而不见。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即将给周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周厉王听了召穆公的这番话,却无动于衷,依旧执着于自己的统治方式,继续对百姓进行严酷的压迫。他的刚愎自用和固执己见,就像一把利刃,正一步步将周王朝推向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而这场危机,或许将改变整个周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