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失意进职场(2/2)
尽管楚君入院治疗,李欣妍还是如期举行了婚礼。
楚君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但有了些许变化:他变得孤僻少言,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也不再结识新的朋友。他将这些情感深藏心底,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心情。尽管偶尔还会浮现一丝对过去的怀念,但他开始规划未来,意识到尽管爱情之路坎坷,但生活还得继续。
1994年1月的一天,楚君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人才交流市场,看到区农业银行正在招聘市级银行部门副经理(副科级)。楚君拥有金融专业的本科文凭,看过招聘条件后,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招聘人员审核了他的简历和文凭,条件完全符合,只是提醒他:你家在武琦市,录取后,工作地点可是在答:“是的,我想好了。我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可以让我忘记过去的地方。”
招聘人员见他态度坚决,便不再多言,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笔试将在下周一进行,如果通过,会有人通知他面试时间。此次录取名额为10人,竞争激烈,但楚君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应试能力,在笔试中名列第一,面试中又脱颖而出。最终,他顺利分配到农行塔尔州分行信贷业务部任副经理。
楚君的决定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尽管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不要放弃考研,认为那才是他人生的“正道”,但楚君心意已决,家人也不好再说什么,生怕因此会节外生枝。他们只能默默地支持他,希望他在新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1995年1月25日,楚君参加了自治区农业银行分行行长年度总结大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K市农行行长、三名副行长以及各科室正职负责人。由于信贷业务部经理生病住院,楚君作为信贷业务科副科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会期四天,第一天上午召开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区分行1994年工作总结大会暨1995年工作计划大会,由区农行行长李月霞做工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巩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努力把农业银行办成好银行》。下午则是支行长恳谈会,后面三天是与会代表分组讨论分行李行长的工作报告。
李行长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主题、两大定位、三大战略”,在“三大战略”中,第四条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本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随后,报告对这一战略进行了详细解读,要求各分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顺带提到了要求各行在“增加网点、延长营业时间”等方面多做文章。
楚君是学习尖子,善于学习和总结。他在银行工作了半年时间,实践加上理论,让他的见识如虎添翼。他深知当前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性,更明白上级领导的报告是全年工作的指引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将是大麻烦。
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其稳健发展的基石。要在保持这三性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业务转型和增长,就必须探寻新的机遇。然而,当前的转型思路似乎过于简单化,仅仅着眼于增设网点和延长营业时间,这不仅会增加银行的成本和风险,还可能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市场需求和潜在机会。
增设网点意味着房租、人员、工资福利、安保和押运等支出的增加,而延长营业时间则可能导致员工权益受损和安保风险加大。更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不能保证网点的盈利能力。以农行塔尔州分行塔尔市支行为例,支行现有的17个网点中,只有三分之一盈利,其余均处于亏损状态。这说明,单纯依靠增加网点和延长营业时间的策略,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经过两个晚上的反复思考,楚君在第三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打开笔记本,按照整理好的讲话大纲,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指出,银行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依靠单纯地增加网点和延长营业时间,而应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他还建议银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合作,利用其技术优势和客户基础,共同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实现共赢,同时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楚君的发言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枚石子,引起了阵阵涟漪。与会者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显然他的提议触动了他们心中的某些敏感神经。一些人面露惊讶,似乎对这种新颖的观点感到意外;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沉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银行业务发展的传统认识。
当天主持会议的塔尔州分行副行长苏炳坤,45岁,已担任副行长4年,主管信贷、个贷和风险管理业务,是楚君的直接领导。他一直很欣赏楚君的人品和才能,也一直希望早日将楚君扶正。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楚君却提出了与上级领导文件精神完全相悖的看法,这无疑是职场大忌。
苏炳坤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深知楚君的提议虽然具有创新性,但在当前的体制和环境下,这样的观点可能会给楚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楚君初入职场,还不懂职场的潜规则,而苏炳坤作为银行高管,清楚地意识到,楚君的直言不讳不仅可能引发职场地震,还可能影响他未来的职业发展。
想到这里,苏炳坤轻咳了一声,用眼神示意楚君暂停发言,然后用平和的语气说道:“楚君的提议确实很有前瞻性,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在现有框架内提升效率和风险管理。至于楚君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另找时间深入探讨。”苏炳坤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楚君的保护之意,同时也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回了会议的正轨。
苏炳坤心中暗自思忖,会后一定要找楚君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帮助他理解在职场中如何平衡创新与规则,以及如何在提出建议时更加周全地考虑上级的文件精神。他希望楚君能在保留自己想法的同时,更好地与上级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
然而,会议结束后,苏炳坤被派往北京开会,这件事便暂时搁置了。等他回来后,又忙于其他事务,这件事便被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