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推脱(2/2)
总之一句话:
没有粮食可捐献。
王方是越听,脸色越难看,到最后,他的脸已经黑得和黑炭一样。
在场的人都是酒桌上的人精,岂能没注意到王方的脸色变化?
但他们却都没有在意。
所谓铁打的家族,流水的县令。
县令大多数都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太久,就拿他们秋陶县来说,两三年就换一个县令,王方显然也不会在这个位置上待太久。
秋陶县太穷了!
凡是有点关系的县令,要么凭功绩升官,要么就是找关系调走,没人愿意在秋陶县县令这个位置上一直待着。
反观他们这些乡绅豪族,他们才是多年居于本地的人,和本地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哪怕是县令,想动他们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他们未必就多害怕县令。
“诸位!”
待众人全部说完,王方这才开口,只是,他此时的脸色相比之前,已经难看了许多。
“我知道你们都有各自的难处,但这是陛下,是户部交代的事情!一旦出现纰漏,谁都担不了责任。”
“王县令。”祝永才缓缓开口道:“陛下要出兵银林国,这是大事,大家身为天秦国的人,自然是鼎力支持,但军队所需之粮草,应该是由官府提供吧?怎么县令大人找我们筹集起了粮食来了?”
“不错。”孙钊紧接着说道:“每年的税赋,我们可都是按时按量上缴的,没有少交过一粒米,按理说,县衙的官仓之内有不少存粮才是,那些粮食应该足够县令大人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了吧?”
祝家和孙家,都是秋陶县本地豪族,扎根秋陶县多年,在这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影响力极大。
祝永才和孙钊两人则是这两家当代家主,他们两人的话,也基本代表了其他几个家族的意思。
朝廷要用兵,他们自然支持,但这粮草不能由他们出!
没这个道理!
朝廷打仗,那自然是朝廷出粮草,和他们这些百姓有什么关系?
王方看着祝永才和孙钊,表情颇为阴沉:“县衙内的粮仓中自然有粮食,但那些粮食都有用处,这次出兵银林国,征收我们秋陶县的粮食,这属于额外情况,若是在此时动用官仓中的粮食,那以后用到那些粮食时,又该如何?”
然而,祝永才等人显然不吃他这一套。
“大人,官仓中的粮食在上交了朝廷的赋税之后,剩下的本就是应急之用,眼下正是那些粮食发挥用处的时候,大人又何需从别处筹集粮食呢?”祝永才淡淡道。
就在王方准备狡辩之时的,孙钊突然开口:
“大人,莫不是县衙官仓中的粮食,没了吧?”
听到孙钊这话,王方心头猛地一跳,大声道:
“怎么可能?!谁敢乱动官仓里的粮食?我可以告诉你们,官仓里的粮食一粒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