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村宴风波(2/2)
周国宏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
经过与村干部的反复讨论,周国宏决定采取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首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范》;然后从村干部做起,带头执行新规范;最后通过宣传引导,逐步改变全村风气。
村民代表大会在村委会的大院里召开。
几十位村民代表围坐一圈,讨论着红白喜事的操办问题。
“我觉得,咱们应该限制酒席的规模,”
周国宏提议,“比如婚丧嫁娶,不管什么喜事,酒席不超过二十桌,菜品不超过十个。这样既能维持基本排场,又能控制开支。”
“这标准太低了吧?”
有人质疑,“现在哪家结婚不摆三四十桌?二十桌怎么请得完?”
“那就分批请,”
老支书刘根生说,“亲戚一批,朋友一批,乡邻一批,分开请也一样。”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终于就《红白喜事操办规范》达成了基本共识:
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酒席规模不超过二十桌;
每桌标准菜不超过十个,酒水适量;
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
村干部带头执行,树立榜样。
规范制定后,紧接着就迎来了一个验证其效果的机会:村干部李大山的女儿要出嫁。
按照以往的规矩,村干部家的婚事必定要风风光光,酒席少说也得五六十桌。
但这一次,李大山决定按照新规范办事,只摆了十八桌酒席,每桌八个菜。
有人赞扬李大山带头执行新规,树立了好榜样;也有人暗地里议论,说他小气,给女儿办婚事这么寒碜。
婚礼当天,周国宏特意到场祝贺,并在众人面前表扬了李大山的做法。
“李大山同志这次办喜事,不图排场,不比阔气,严格按照村里的新规范操办,值得大家学习。”
周国宏说,“喜事重在喜庆,不在排场。咱们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番话得到了不少村民的认同,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插曲发生了。
李大山的亲家——女婿家的父亲突然站了出来,大声说道:“我说李老哥,你这酒席也办得太寒碜了吧?我们那边,结婚至少摆三十桌,每桌十二个菜。你们这才多少?才八个菜,连鱼都没有一条!这不是看不起我们吗?”
现场一片尴尬,李大山脸上挂不住,结结巴巴地解释:“这个……我们村有规定,不能超过二十桌……”
“什么狗屁规定!”
亲家明显有些醉意,“婚姻大事,还受这个限制?我看你们就是抠,舍不得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