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马超重生大宋朝 > 第142章 赵佶苦衷

第142章 赵佶苦衷(1/2)

目录

郑斯文听宋徽宗如此来讲,笑声呵呵道:“后世人看见太上皇的影像全都乐得合不拢嘴,当然也有骂的,说你一生爱女人、腐败无能,是亡国的罪魁祸首!”

宋徽宗顿了一下慷慨激昂道:“骂得好,寡人在位时做了不少错事,尤其是遴选接班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要是不选赵恒而选赵楷,金兵也不至于攻破汴梁,而让宫廷大臣皇子帝姬上万人被金兵押解到军营活受罪!”

毋容置否,宋徽宗对长子赵桓继位十分不满意;但宋朝是皇帝和臣子共天下的社会,宋徽宗不立长子而立三子王公大臣这一关自然过不去;在群臣的呼声中,赵恒继位,宋徽宗尽管不满意可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赵恒如愿以偿地做了皇上,可是他也难左右身边的大臣;金兵入侵后赵恒的皇令朝立夕改,自己最终成为金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砧板上的鱼腩;作为父亲的宋徽宗也不得不入金营陪伴儿子;还被完颜宗翰讽刺为“昏德公”。

宋徽宗只能在心中诅骂完颜宗翰:“你懂你娘的脚后跟,本皇命令信臣童贯配合大将军王厚夺取西番数州时;你可能还在黑龙江上捕鱼逮蟹!”

北宋实行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官僚制度,如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决策过程中臣子能够通过正规的官僚程序参与讨论和决策。

例如,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有权对皇帝的决策提出不同意见;若皇帝的旨意不符合制度或有不合理之处,臣子可以据理力争。

台谏制度在宋朝也较为发达,台谏官员可以对朝政得失、官员任免乃至皇帝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

他们有权上疏弹劾大臣,甚至可以对皇帝的决策进行谏诤,这使得皇帝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臣子和舆论的意见,不能完全独断专行。

宋朝重文轻武,文化氛围较为宽松,士大夫阶层地位较高;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强调君臣共治天下的理念。

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皇帝也较为尊重士大夫的意见,如宋太祖曾立下誓碑,要求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这种文化氛围和政治传统使得臣子能够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皇帝与臣子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

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民间力量逐渐壮大。在经济领域,商人、手工业者等群体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他们的利益诉求也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臣子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能仅仅从皇帝个人或皇室的利益出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天下”的特点,即皇帝和臣子需要共同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宋徽宗在长子赵恒小的时候就不赏识他,觉得其木讷、迟钝不活泛;赵佶亲睐的是三皇子赵楷。

赵楷的母亲是王贵妃,在后宫嫔妃中地位显赫;母凭子贵更是尊贵无比。

作为宋徽宗三皇子的赵楷自然因母亲的地位,从小就不曾受到半点委屈;但也没养成大多皇子骄奢淫逸的种种恶习。

赵楷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宋徽宗的宠爱,自然也得到宋徽宗的谆谆教诲。

在皇城中,皇子们的学习都由专门的老师教授,这些老师都是万里挑一,满腹经纶的大儒;如此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让赵楷如父亲一样富有才情,吟诗作对是信手拈来,连琴棋书画都颇有研究。

宋徽宗见赵楷聪明伶俐,又才华横溢,对他尤为青睐;先封赵楷为魏国公,后又封他为晋高密郡王、嘉王。

赵楷长大成人后宋徽宗又破格授予他太傅尊号,可谓是小小年纪就名利双收;随后赵楷又官拜提举皇城司,可随意出入禁省;足以可见,宋徽宗对赵楷是寄予厚望,要将他培养成接班人。

赵楷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表面上欣然接受,实则心有不甘。

父亲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母亲是宠冠六宫的贵妃,这些官爵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唾手可得;赵楷不满足于此,他的真才实学并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可在古代,皇子们生来就不需考取功名,更无需争名夺利,甚至太子之位在他们出生之时就已内定。

正是如此特殊的身份,他们被禁止科考,因为他们参加科考对其它学子毫无公平可言,官员们为巴结奉承会一路开绿灯;另外,唯恐龙颜大怒招来杀身之祸,官员们定会偏袒皇子这边;普天下的学子们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

若皇子们来跟天下读书人争个高下,简直让天下当做笑料;那些读书人定会表示强烈抗议,皇子还会被人指手画脚难免诟病。

诟病皇子的流言蜚语传到皇城中,不仅有损帝王之家的威严,还让皇子的心灵受到重创。

出于自身考虑,从古至今,皇子们都不会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赵楷则偏要与众不同,他吟诗作到身边不少人的夸赞,但他并没办法验证自己多么有才能。

身边人有多少夸赞是实话更无从知晓,而赵楷身份特殊根本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为证明自己的才能有多高,赵楷决定一试。

他想让自己堂而皇之去考试肯定行不通,思索再三,暗中化名参加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