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科举开考(2/2)
姜悦心中一阵酸涩,她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声音不大,却在这安静的考场上格外清晰。学子听到声音,下意识地抬起头来,正好对上姜悦那充满鼓励与温和的目光。姜悦微微点头,给了他一个坚定而温暖的眼神,仿佛在说:“别紧张,你一定可以的。”不知为何,学子只觉得心中一暖,原本混乱如麻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就像迷雾中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拿起笔,开始在试卷上奋笔疾书。
姜悦看着他重新投入考试,心中稍感欣慰,她知道自己的超能力不能滥用,否则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到真正有才华的学子,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时间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悄然流逝,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考试即将结束。随着又一声响亮的铜锣声响起,声音悠长而庄重,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有的人长舒一口气,有的人则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味着刚刚结束的这场考试。
“收卷!”监考官员们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声音在考场内回荡。
士兵们迅速穿梭在考棚之间,动作麻利地将试卷一一收集起来。姜悦看着那一份份承载着学子们希望与梦想的试卷,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次科举,能为楚国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为这个古老的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马不停蹄地随即展开。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姜悦凭借着现代的经验,精心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阅卷流程。所有试卷都要经过密封、编号,层层加密,阅卷官员们只能看到试卷上的编号,无法得知考生的姓名和身份,从源头上杜绝了徇私舞弊的可能。
阅卷室内,气氛同样紧张得让人窒息。官员们围坐在一张张古朴的桌子前,桌上堆满了试卷,他们神情专注,手中的朱笔不时在试卷上圈点批注。他们时而轻轻点头,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对考生精彩的论述表示认可;时而又无奈地摇头叹息,为那些稍有瑕疵的试卷感到惋惜。姜悦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卷工作中,她凭借着现代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对每一份试卷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常常能发现一些被其他官员忽略的闪光点。
在堆积如山的试卷中,一份试卷引起了姜悦的注意。这份试卷的字迹工整秀丽,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一看便是下过苦功练习书法的。行文逻辑严谨清晰,起承转合恰到好处,观点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框架,对诸多治国理政的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姜悦越看越兴奋,仿佛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正站在自己面前,慷慨激昂、侃侃而谈。
“这份试卷,一定要重点关注。”姜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身旁的阅卷官员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官员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了赞赏的微笑:“公主慧眼如炬,这份试卷确实出类拔萃。不过,还需经过多轮审核,反复斟酌,才能确定最终的名次。”
姜悦表示理解,她知道选拔人才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慎之又慎。接下来的几天里,阅卷官员们对每份试卷都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审核,常常为了一个观点、一处用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他们查阅古籍,引经据典,力求对每一位考生做出最公正、客观的评价。
终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录取名单最终确定了下来。当录取名单公布的那一刻,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起来,仿佛被点燃的火药桶。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纷纷议论着这次科举考试,对那些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充满了赞赏和羡慕。有人高声朗读着榜单上的名字,有人奔走相告,将喜讯传递给更多的人。
姜悦站在城楼上,俯瞰着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微风轻轻拂过她的发丝,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这次科举考试,不仅为楚国选拔出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也让更多的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她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楚国的未来,正向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大步迈进。
而那个在考场上得到姜悦鼓励的学子,名叫苏然。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高中进士。在殿试中,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从容不迫,神色镇定自若。他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无论是治国安邦的策略,还是民生经济的见解,都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才华和见识,赢得了众人的一致称赞,就连一向严苛的皇帝也不禁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意。
姜悦看着苏然,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苏然只是这次科举考试的一个缩影,在这份录取名单上,还有无数像他一样出身寒门却怀揣着远大抱负的子弟,他们将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为楚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她,也将继续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和智慧,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时代里,为楚国的发展披荆斩棘,书写属于自己和这个时代的传奇篇章,让楚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