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李元吉畏战失太原,唐高祖暗藏私心险杀忠良(2/2)
直到被俘的卫尉少卿刘政会用血书揭开敌军虚实,那封穿越突厥三道封锁线、藏于阵亡斥候断臂中的密报,才让这场权力游戏勉强收场。
雁门地牢内,冰棱垂挂的囚室里,卫尉少卿刘政会用冻裂的指尖蘸着伤口渗出的血,在粗麻布上勾勒出刘武周军的布阵图。这位曾参与太原首义的元勋,此刻须发结霜,却将突厥狼骑的屯驻点、粮道隘口乃至将领恩怨,以暗语密写于《金刚经》残卷的夹层。有历史小说虚构创作其\"佯装疯癫,日诵佛经\",实则借鲜卑奴仆之手,将情报缝入死囚裹尸的草席。
据《旧唐书》载,刘政会被俘期间曾秘密向唐廷传递刘武周军事情报,但具体方式不详。佯疯、诵经、利用裹尸草席等细节为后世文学演绎。
不管怎么说,当这份染血的经文辗转送至李渊案头时,附着三样铁证:一撮河东特有的紫蒙矿粉(暴露敌军冶铁工坊位置)、半枚突厥叶护的金箭镞(印证突厥参战规模)、以及被血渍晕开的\"丙戌日汾水冰薄\"六字(暗示反攻时机)。
李渊深夜召秦王入宫,李世民抚卷长叹:\"此图胜过十万雄兵!\"次年柏壁之战,唐军正是凭借图中标注的雀鼠谷暗道奇袭得手。
而此时的刘政会,正被铁链悬吊在晋阳城头示众。凛冽北风中,他望见东南天际的烽燧突然三明三灭,那是唐军接获情报的暗号。
刘政会在被俘期间曾向唐廷传递情报,后平安归朝,官至刑部尚书。刘政会作为李唐开国的奠基性人物,虽无显赫战功,但其在晋阳起兵中的关键作用及被俘期间的忠节表现,使其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尽管后世传说存在艺术加工(如被俘细节),但其历史地位确凿无疑。
太原失守历史事件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宇文歆最终戴着\"银青光禄大夫\"的虚衔走向黄河渡口时,对岸的晋阳城头正插满突厥狼旗。李元吉丢弃的鎏金箭囊成为敌酋的玩物,而长安城的流民依然在朱雀大街哭诉皇子亲卫的暴行。
这场权力博弈的终章,早在三百年前就被《南史》点破:\"天子之怒,不在惩恶,而在固权。\"如今重读这段往事,犹见太极殿的玉阶之下,谏臣的血与佞臣的笑,仍在时光长河里泛着冷冽的寒光。
当赦免诏书飞驰河东时,宇文歆正在黄河渡口组织残兵。他撕下囚衣上的\"罪\"字布条,对跪拜的士卒长叹:\"非圣上明鉴,乃苍生血泪洗目耳!\"而对岸的晋阳城头,刘武周正用李元吉丢弃的金箭,射落最后一面唐旗。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