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来都来了(1/2)
第511章来都来了
以裴元这种擅长阴谋的家伙来看,整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毛澄,无疑是最有可能的幕后推动者。
现在梁储和毛澄作为主考副主考都已经锁入贡院了,如果现在朝野抓住人品的问题,疯狂的攻击梁储,让这届恩科出现沦为笑柄的风险,那么朝廷临阵换将的话,就只有毛澄这个选项。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同党在外鼓动,让毛澄顺势入阁的可能性还真不小。
毕竟翰林院学士在入阁pk中,顺位可是很靠前的。
裴元不由又感慨了一句,“你们文官的生态,也太恶劣了吧。”
想想今天遇到的这些事情,裴元一时间对这大明的政治大环境实在无力吐槽了。
毛纪这个看着还不错的礼部侍郎,抢在一把手王华上台之前,赶紧下个绊子。
毛澄这个翰林学士更是手黑。
趁着锁入贡院的关键时刻,让党羽在外发难,重新检讨主考官梁储的人品问题。
要知道道德攻击这种事情,一直是御史言官们最趁手的武器。
他们可以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进行指指点点,然后用最低的道德素质去进行辱骂抨击。
偏偏被攻击者还很难进行自证辩驳。
他们总不能说,我不是什么好人,别这样,别这样。
于是,毛澄就抓住了最合适的时间和最合适的地点,捅出了这很要命的一刀。
魏讷好歹也是文官阵营的一员,这会儿略有些尴尬的说道,“也未必就是毛澄。”
裴元无语道,“现在人都已经锁到贡院里了,只要更换梁储这个主考,那必然就只有毛澄得利。除了他还能是哪个”
魏讷继续为文官们挽尊,勉强辩解道,“也或许,是早就看梁储不满的那些人吧。”
裴元说道,“若是那些人,他们一定会在梁储这个人选刚刚公布的时候就出手阻挠。那时候事情还未彻底定下,兼且在锁入贡院之前,朝廷还有很多的选择可以顶替。”
“如果单纯为了打击梁储的威望,这时候出手,成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可现在都锁到贡院里了,顶替方案只有一个毛澄。除了毛澄会出死力搞事,谁会动心”
魏讷顿时哑口无言。
梁储的事情已经来回拉扯了快一年了。
很多朝官之前就对梁储大鱼吃小鱼的行为很是不满,在朱厚照的力保下,梁储才勉强不被梁次摅案牵连的。
后来梁次摅身死,让梁储在悲痛之余捡到了“人都死了”这个道德武器。
这下就连御史们也不好揪着梁储不放了。
毕竟人家刚死了儿子,还拿这件事攻击梁储的话,就会显得自己人品很不堪。
再加上很多人担心梁储因为死了儿子迁怒,把政治斗争搞得太过凶险,又有朱厚照在不停地搞事,于是就转移了矛盾和焦点。
现在天子忽然点了梁储为恩科主考官,一下子就让不少人意识到,可以重新发动对他的攻势了。
但是这点念想,在朱厚照不停搞东搞西的大环境下,就不是特别的强烈。
意识到其中机会的,并且会强烈心动的,也只有翰林院学士毛澄了。
因为别人对付梁储只是为了稳一手,防止老东西报复,但是他却真能看到进步的机会。
那么毛澄这个区区翰林学士,有希望入阁吗
还真有!
内阁在太宗建立之初,本来就是以翰林官充任。
杨士奇和杨荣在阁二十年,终永乐之世也不过就是个正五品的翰林学士。
后来等太宗一死,这些阁臣遇到好欺负的皇帝就开始作妖了。
先是在仁宗朝完成了第一次大飞跃,有的加了侍郎,有的加了太常卿。
接着,等到了八岁登基的英宗皇帝时,内阁大臣们的嘴角开始抑制不住的上扬。
——小孩儿,给老子加满!
自此,原来永乐朝老实做人的内阁大臣都开始挂起从一品的高官。
那为什么不直接加到正一品呢
因为正一品是留着给他们死了追封用的。
活着的正一品文官,就敢喊出那句“吾非相,乃摄也”了。
但总之,内阁就这么一步步成为了超级实权部门。
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大七卿”面对内阁的时候,仍旧是保留有一战之力的。
因为虽然内阁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但是还是要依靠六部、都察院,来实现政治意图的。
而这个阶段,有一个很微妙的默契。
那就是尚书不能入阁。
也就是说,想要入阁,职务必须低于尚书。
然后在入阁时,加侍郎虚衔、或者加尚书虚衔,然后一下飞升。
但如果在入阁前,已经身为尚书了。
那对不起,你就彻底失去入阁机会了。
所以那时候的“大七卿”面对内阁大臣还是很硬气的,反正老子又不能进步了,我还巴结你们干嘛
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范围,防止内阁骑到头上,身为“大七卿”之首的吏部天官,往往就身处和内阁叫板的第一线。
那是什么时候,内阁圈子向尚书们打开了晋升通道的呢
没多久,就正德朝这几年。
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寥寥几人是这么操作的。
比如吏部尚书焦芳,吏部尚书梁储,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的杨廷和,还有一个是去年底刚刚入阁的费宏。
另外还有短暂在位的刘宇、曹元和刘忠。
而出现这样的变动,都归结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刘瑾新政!
焦芳作为第一个意外,是刘瑾为了加强对朝堂的掌控引入的强援。
刘瑾这个始作俑者抬高了版本强度,文官阵营立刻做出了反弹,让王鏊和杨廷和上位。
刘瑾也很快运作了两个自己人曹元和刘宇进入内阁。
接着梁储和刘忠的上位,彻底为大七卿打开了进入内阁的通道。
在刘瑾被击败之后,内阁相权一时变得空前强大。
但这个新旧秩序的变化,到现在并没有实行几年。旧有的思维和惯性,仍旧有着很大的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