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落幕余晖-选拔贤能(1/2)
在打击门阀势力的同时,武则天深知,要要想稳固统治,必须选拔一批忠诚于自己且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她明白,这些人才将是她推行新政、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
武则天广开言路,鼓励天下人举荐人才。她下旨昭告天下:无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毛遂自荐,或由他人举荐入朝为官。此诏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怀揣梦想与抱负的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纷纷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求仕之路。
有一位名叫狄仁杰的青年才俊,他出身普通,但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尤其对律法有着深入的研究。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因其公正廉明、断案如神而声名远扬。武则天听闻狄仁杰的事迹后,对他极为赏识,特意将他召入京城,亲自面试。
在宫殿之中,狄仁杰不卑不亢,对答如流。武则天向他询问治国理政之策,狄仁杰从容说道:“陛下,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当务之急,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需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官员各尽其职,公正执法。如此,方能国泰民安。”武则天听后,心中暗自赞叹,当即决定破格提拔狄仁杰,委以重任。
狄仁杰也不负所望,在任期间,他不畏权贵,多次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处理政务更是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他的清正廉洁和卓越才能,成为了朝中官员的楷模,也为武则天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除了狄仁杰,武则天还选拔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姚崇思维敏捷,富有远见卓识,在处理政务时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宋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对朝廷中的不良风气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这些人才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在武则天的麾下发挥出了巨大的能量。
然而,武则天选拔贤能的举动并非一帆风顺。朝中的保守势力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武则天此举打乱了原有的官场秩序,使得一些出身低微之人得以平步青云,威胁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在朝堂上对武则天选拔的人才百般挑剔,甚至恶意诋毁。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武则天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说道:“朕选拔人才,只看其才能与品德,不论出身。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能之士的辅佐。若因出身而将众多有识之士拒之门外,乃国家之损失。诸位若有异议,不妨也举荐些真正的贤才,若能胜过朕所选之人,朕自当重赏。”这番话,让那些保守势力哑口无言。
在武则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贤能之士汇聚到朝廷之中。这些人才不仅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武则天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愈发稳固。尽管前方依旧充满挑战,但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武则天正一步步朝着权力的巅峰迈进,她所开启的时代,正悄然改变着大唐的命运。
随着武则天在朝中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她也引来了更多的明枪暗箭。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妄图利用各种危机来削弱她的势力,甚至将她彻底扳倒。
这一年,关中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保守势力趁机发难,指责武则天扰乱朝纲,触怒上天,才降下如此灾祸。他们在民间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对武则天的不满情绪,企图引发民变,进而逼迫高宗废除武则天参与朝政的权力。
面对这场危机,武则天没有慌乱。她深知,此时稳定民心、解决旱灾才是重中之重。她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了一道罪己诏,向天下百姓表明朝廷对旱灾的重视以及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诏书中言辞恳切,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并承诺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同时,武则天迅速组织朝廷官员成立救灾小组,开仓放粮,安置流民。她亲自坐镇指挥,确保粮食能够公平、及时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她还下令减免灾区周边地区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耐旱作物。
在稳定民生的基础上,武则天又将目光投向了求雨之事。她深知,在这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一场及时雨对于稳定民心至关重要。于是,她一方面安排道士举行大型的祈雨仪式,以顺应民间的信仰;另一方面,派遣专人四处寻找水源,组织百姓挖掘水井、修缮水利设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则天的积极努力下,长安周边的水利工程逐渐修缮完成,部分地区的水源得到了保障。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上天眷顾,一场久违的大雨终于降临关中大地。干涸的土地得到滋润,百姓们欢呼雀跃。这场雨不仅缓解了旱情,更让武则天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大增。
那些原本企图利用旱灾来攻击武则天的保守势力,见此情景,顿时哑口无言。而武则天则借此机会,对那些造谣生事、企图扰乱朝纲的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她以铁腕手段,迅速平息了这场由旱灾引发的政治风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然而,武则天心里清楚,这场危机只是一个开始。她深知,在权力的漩涡中,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她。但她毫不畏惧,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毅的意志,准备迎接下一轮的风暴。
权力角逐
旱灾过后,朝廷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武则天心里明白,表面的平静之下,权力的角逐从未停止。以长孙无忌余党为首的保守势力,虽在旱灾事件中遭受重创,但他们并未放弃反扑,正蛰伏在暗处,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此时,高宗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时常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处理朝政。这一情况让武则天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谨慎地应对局势,因为一旦高宗病情加重,朝廷必将陷入新一轮的权力动荡。
为了提前布局,武则天开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势力。她不仅继续大力选拔贤能之士,还巧妙地将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官员安插到重要岗位上。同时,她与军中将领也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嘉奖有功将士、关心士兵生活等方式,赢得了军队中部分将领的支持。
而保守势力也察觉到了武则天的动作,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政治攻势。他们暗中联络各地的门阀士族,企图以“皇后干政,危及社稷”为由,逼迫高宗废后。在他们的策划下,一封封弹劾武则天的奏章如雪片般飞至高宗案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