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千门36天局 > 第2章 三贬寇准

第2章 三贬寇准(2/2)

目录

“那么,”吕夷简愣了一阵说:“依你之见,眼前当如何措置?\"

”只能假痴,不能发癫。“王曾言简意赅。

”眼睁睁地看着?“鲁宗道又叫起来:”包括太子身世之秘,不忍揭开,也不想促其认母,忍看太子负上不孝罪名?\"

“宗道啊!”王曾劝着说:“凡事应从大处着眼啊!依我之愚见,目前不宜对刘后进遇了,相反的,要利用刘后,替太子保住储君之位,稳住赵宋天下。对太子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忠,最大的孝。至于认母不认母,只能退居其次。只要太子无恙,装聋作哑又何妨?\"

“那么,营救寇准之事,也无能为力了?”吕夷简问道。

“这个。.....只能另想办法了。不过,我要再次提醒,绝不能公开上表,稍有不慎,必然波及太子,届时,酿出惊变,咱们将成千古罪人!”王曾的语气更坚定了。

吕、鲁二人面面相觑。.....

6

隶属荆湖南路的永州,有一零陵县,地处偏僻,旁通溪洞蛮夷。那里的居民不通教化,打斗、抢劫之事经常发生,命案也见怪不怪了。零陵县南方有一条驿道,是通往道州的唯一途径,此路地势险要,行人稀少。

这一天,瘴雾盘踞在山间,山上山下,到处都阴气森森。

此时,半山上、驿道旁,出现一群蛮夷模样的人。他们手操家伙,正在窃窃私议:

“听说这人本是朝廷大官。”

“嗯,大宰相,名寇准,失势了,被贬为道州司马。”“那一定是个坏官儿。”

“嘻,咱们也不见得比他好。”

“管他,只要有赏银,连皇帝俺都敢杀!\"

”喂,那个要买寇准头颅的,究竟是谁呀?\"

“问那么多干吗?反正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管他张三或李四。“

”嘘--听,这是什么声音?\"

不远之处的州道上,传来车行之声。

为首者使出一个眼色,众同伙立即疏散、隐蔽在路旁。

果然,一只瘦马拉着一辆车,正吃力地爬上山坡。车上的主人便是寇准,伴他一起的是家人寇兴。任凭马行再慢,后面步行的护兵还远远没跟上。

这个寇兴,不到二十岁,是个孤儿,当年寇准见其可怜,收留身边做家人。此番老爷遭贬官,寇兴硬是跟在身边,说不管去天涯海角,他都要跟到底,寇准只好答应。

“唉,天可怜见。”寇兴嘟哝着:“原说贬去相州,一贬没有到站,来了二贬去安州;到安州屁股没坐稳,来了三贬去道州,而且降职为司马。这个皇帝怎么啦?\"

寇兴望一眼老爷,却见他闭着眼睛,任凭车不住地颠簸,却悠闲自在地摇头晃脑,好象睡得很香。

寇准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他时而缅怀太宗赵光义,时而抱怨真宗赵恒;时而怀念好友杨亿,时而大骂权臣丁谓。.....

他想起刚出仕时,年轻意盛血气方刚,有一回在金殿奏事,因意见不合,太宗皇帝怒而离开龙座,他竟斗胆牵住帝衣,硬是令皇帝坐下,直至事决方肯退去。为此皇帝赞日:”朕得寇准,如唐太宗之得魏征也!“从此名声大震,极受太宗的重用。

寇准第一次拜相后,正值真宗景德年间,契丹欲犯宋土,他不顾王钦若等人的反对,据理力争说动皇上,使其御驾亲征,又以超人的胆略,令契丹慑服,从而促成”渣渊之盟“,立下不世之功。寇准不承认犯有过错。他十九岁出仕,为官四十载,自认忠心取取问心无愧。即令当年承认天书,也是谋略上的需要。他觉得现在的失败,在于为人忠直,处事公正,每每得理不饶人,连对皇室也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世,众必非之”,对此,他非但不悔,还引以自豪。

当然,寇准没把自己当作圣人,就算是又孰能无过。他感到平生最大的失策,就是看人不准,错用了丁谓这只中山狼,以致今日反遭其害,真乃悔之莫及。

提起用人,他又想起了另一个朝臣,那便是他苦苦裁培的门生王曾。此次他被贬出京,别人不敢送行倒不奇怪,王曾竟也避而不见,真使他大失所望。后闻此人被升为参知政事,他以比判断,这个门生投在别人脚下了,不由惊叹:可笑也王曾!

这些私人恩怨都可抛开。最使寇准担忧的是,皇上病重、太子年幼;刘后弄权、奸臣当道。尤其刘后权欲极重,谁保她不会仿效武则天?又有谁能防患于未然?舍我寇准外,更有谁能挽回狂澜?

寇准只顾忧国忧民,却忘了自己的安危,他怎知此时命悬旦夕?

就在车子刚爬上大坡,护兵未赶上之际,忽闻一声哨,但见山路两旁,跃出一伙强盗,他们如猛虎下山,饿狼出窝,直扑马车。

寇兴叫声不好,死死地护住老爷,怎挡强盗如狼似虎,寇兴一下子被摔到一丈远的地方,昏死了过去。寇准也被直拽下车,来不及喊叫,就看见一把利刀朝他头上砍来--

“啊!吾命休矣!\"

寇准没有喊出口,就不省人事了。朦朦胧胧只觉身被托起,魂飘半空,如入阴山,似下地狱,阴森森,冷飕飕,无限惊恐又不尽凄凉。.....

“老爷,老爷!\"

寇准但觉耳边传来寇兴的呼唤声,心道:糟了,我主仆都归阴了。他睁开眼睛一看,确确实实看到了寇兴,但又不似在阴间。

”谢天谢地!“寇兴高兴地跳起来。

当寇准确认自己还活着时,发现面前除寇兴外,还站立一群陌生之人,其装束分明与强徒相似。

”见过贤宰相!\"

一个为首的强盗才出口,众人便纷纷下跪。

寇准如坠入五里云雾之中,糊涂了。

经询问方知,这群人是真正的溪洞蛮夷族居民,那个为首者,人称酋长。在刚才拦路的那些强盗即将得逞之际,酋长及时率部下赶来,救了寇准主仆。

“寇相爷,”酋长不顾寇准阻挡,仍然如此称呼:“那批强盗多已逃窜,现只擒到一个活口,请相爷当面审问。”

酋长一声指令,活口被拉了进来。

“相爷饶命,饶命!”那强盗不住地磕头。

“是谁让你们拦路杀人?”寇准问。

“不瞒相爷,我们并无他图,只为了一笔赏银。”“什么赏银?\"

”听我们的头头说,京中有人开了价,只要拿下寇老爷的头颅,即可兑换一千两大银。“

寇准一震,大笑说:

”想不到我这个失势的宰相,头颅竟如此值钱。难得啊,哈哈哈!\"

“那出价之人叫什么名字?”寇兴喝问着。\"小人再也无从得知。“寇兴操起一把刀,吼道:”他娘的,不说我就宰了你。“”寇兴,不许造次。“寇准喝道。他下令将强盗押下,其余人等都屏退。”相爷不想追究啦?“酋长不解地问。

寇准已经清楚,那出价买头颅者,除了丁谓,不会有第二个,所以不想再问下去。他急想解开的是另一个谜,故对酋长说:

”容寇某谢过救命大恩。“

”相爷不应谢我,在下不过是奉命差遣。“

”奉谁之命?\"

“不瞒相爷,在此之前,有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来到溪洞,说是奉京中官员之命,求本酋长出面保护过路的寇大人。”

“他有无告知,那京中官员是谁?”寇准急问。“我再三询问,他始终不肯透露。”酋长说。“他还留下什么话?\"

”要我转告相爷,自这里到道州,沿途自有人暗中保护,望相爷不以为虑。“

这就怪了,寇准思道,凡与我相好的同僚,全都遭受牵连,一个不留地贬出京都,还有哪位京官,如此袒护着我?

寇准告别酋长,带着这个解不开的迷,向道州而去。一路上果如所说,没有碰到任何凶险。相反的,所经之处,还有地方小官相迎,使他顺利地抵达道州。

这是个极小的州郡,位于五岭之畔,西接岭南,南靠广东,穷山恶水,令人心寒。寇准赴任后,又无所事事。因为这个司马官职,说是位在通判之下,实则是个虚衔,它好象专门为贬官设置的,一般都不能预闻公

事,所以等于闲住。这对一个闲不住的人,无疑是个苦职。

然而住下一段时间后,还不算太糟,地方长官既对他敬重三分,同僚也尊其为上,使寇准感到慰藉。于是重新振作,在宿地楼上置经史及各种书籍,每天早展穿上朝服,如平时公办一样,暇则诵读诗书,宾来笑语相迎,心境倒算不错。

可是不久,有一事恶了他的心境,那就是京中传来消息,他的好友,翰林学士杨亿,不幸于天禧四年十二月离开人世了。

闻此噩耗,寇准伤心欲绝。

他想起杨亿其人,自幼不离翰墨,一向才思敏捷,文格雄健,又博览强记,堪称一代文豪,谁知年仅四十七岁就撒手离开人间,悲呼才子!

寇准回忆,当年他拜任宰相的诏书,正是杨亿的手笔,其间有四句日:“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啊,知我者杨亿也!

正是从那时起,二人成了知交,不但经常相聚切磋文章,也在政见上取得共识。安知他走得如此匆忙?哀哉杨大年!

寇准不免生出疑问:莫非杨亿之死,正与我有关?

他回想那一夜,周怀政走后,他曾亲自请杨亿起草太子继位的诏书,杨亿又再一次拒绝。但回家后却秘密起草,第二天一早就悄悄送来,又极惶恐地急急告辞。结果,随着风云惊变,寇准等遭贬,他杨亿也同时病倒了。冠准进而思量:杨亿为什么出现那种神态?是不是他事先就预感到不妙,只是碍于老友的情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若真如此,岂不是我害了大年一命?

寇准极想对杨亿的死因作出别的诠释,但愈是如此,愈难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一向自负的寇准,不得坐下来,仔细反思自己。

7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王曾感到今年的寒冬特别长,屈指一数,觉得不对:分明冬季三个月已尽,怎么还有第四个月?仔细一想,唔,今年是闰年,现在是闰十二月呢。

王曾老是在屈指,又老是凝目远方,似乎在盼着什么?

算起来,他比寇准先闻知杨亿的死讯,至今心头还不是滋味。他推断,场公是受惊恐而死,惋惜之余,暗地里也埋怨寇公,若非寇准轻率而为,何至自己连遭三贬,还让那么多人受牵连,甚至断送杨公性命。

然而,王曾一边埋怨寇公,一边却担心他的安危。不时的自言自语道:三郎该回京啦。

所算果然不差,但见被称作三郎的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他眼前。

“呀,三郎,总算把你盼回来啦,事情办得如何?\"”老爷,小人不辱使命,寇公不但死里逃生,而且安然抵达道州。“

”这般说来,寇公当真遇到了凶险?\"

“是啊,全赖老爷神算,也多亏那个溪洞酋长。”“那你没露出风声吧?遵照老爷嘱咐,不露一点痕迹。“听三郎这么一说,他不由会心地一笑。

王曾记得,那一夜好不容易说服了吕、鲁二人之后,通夜难眠。他明里拒绝营救寇准,暗中则心系寇公的安危。他推测,丁谓对寇准决不会罢休,所以第二天一早,便交代三郎,命三郎立刻赶赴永州。果然一切不出所料,总算让寇公脱险了。

可是,王曾有想不完的心事,才会心一笑,又袭来心事。

这一天,他满怀心事,入宫视朝,散朝后,但闻同僚议论不休--

”皇上脸色不佳呀,显然病情有增无减。“”看来再也无法视朝了,因此才令皇太子听政于资善堂。“

”那不过是过桥而已,还不是皇后独揽大权。“”这般下去,如何得了,万一皇上不济--“同僚议论的声音越来越低,王曾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他也认为,皇帝不久于人世了,可一旦驾崩,谁能撑住大局?大权势必旁落在皇后身上。弄得好,正可借助刘后,稳住皇基,保住储君,但要是弄不好。.....

”王大人为何独立一隅?\"

说话的是钱惟演,字希圣,四十多岁年纪,留着一口美髯须。他是吴越王钱叔之子,现官居枢密副使。刘美之妻正是他的胞妹,所以与刘皇后算是姻亲。

王曾见是此人,脑子闪过一个念头。

“希圣兄,”王曾唤了对方的字号:“小弟正为皇上的病体担忧。”

“是啊,大家都在担心,所以议论不休。”

“噢,你也有所闻了,不知大家还议论到什么?”王曾试探地问。

“听不来啊!”钱惟演苦笑着说:“据我估计,大概与皇后有关。”

“何以见得?\"

”方才散朝以后,朝臣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但一见到我,都不约而同地住口,显然有意回避。所以我猜测,八成是在议论皇后。“

”也许所说不差,也许。.....\"

“孝先兄,”钱惟演也唤了对方的字号:“我极想听听,你是怎么看待皇后?\"

”这个?“王曾犹豫了一下:”人非圣贤嘛,我觉得作为刘皇后,处在眼前这种情境,也不容易呀!不过

“王大人,有话就放开说吧,我钱某还没到出卖同僚的地步。”

王曾故意欲言又止,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今觉时机成熟,故不再作掩饰了。

“希圣兄,我一直在琢磨,刘皇后聪明过人,处事本应周到才是,但就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那依你说,如何才能避免有失?\"

”据我认为,“王曾真诚地说:”太子尚幼,非皇后不能自立。皇后不倚重太子则人心不归服;皇后如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则皇后安,刘氏亦更安。“

钱惟演听得很认真,又仔细咀嚼一番,忽然叫道:”啊,这话十分在理呀!\"

王曾暗觉欣慰,思道:但愿早日传进刘后的耳朵。大国舅刘美突然卧病,而且一病非轻,很少人知道他的病因。

一夜尽做恶梦,醒来心悸难消。他巴不得盼到天亮,命家人相扶出卧房,寻思去庭院透透胸中闷气。

“老爷,去花园赏花好吗?”家人躬身说。

“是啊,老爷,今年的花特别好看,那宫中赏赐的素馨、茉莉、山丹、瑞香、含笑--”另一个附和道。

“还不与我住口!”刘美大喝一声,因用力过猛,又是咳来又是喘。

家人吓坏了,一个小心地捶背,一个轻轻地抚胸。

一阵风吹来,刘美不胜身寒,家人慌忙扶进堂屋。

刘美吃力地迈过门槛,却在左厢房门前停留,命家人取来锁匙,打开房门。

这是刘府宝物贮藏室,陈列的都是宫中赏赐之物:石雕、玉刻、竹木漆器;金银古董、陶器、瓷器,多不胜数。因为平时赏赐太多,刘美也懒得一一过目,每次只是让总管登记入册,便收藏到这里。今日仔细检看,连他自己也惊呆了,诸多宝物,藏着何用?守得住吗?即使子孙愿意守着,别人能不觊觎吗?

他扫瞄着这些珍藏,有一精美的银器跳进他的眼帘,刘美定睛一看,怎么此物非常熟悉,熟到闭着眼睛就能描出它的图案--缠龙银瓶,通高二寸八分,口径一寸九分,纯银制成,瓶身外缠绕着一条银编飞龙,龙的周围配以银质云朵,从瓶的上部下垂一串明珠

他不信会巧合如此,急忙取下一看,但见瓶底刻有“淳化二年蜀人龚美造”的字样。刘美怔住了。这个银器是他三十岁时,为一户大富人家铸造的,想不到流入宫中,又回到自家享用。他手拿银瓶,说不清是喜,或是悲?弄不明是凶,或是吉?是天道好还,或世事轮回。.....

他忆起往事:家境窘迫,无以为生,幼年拜师学锻银,师傅既传给他技艺,也授他做人的本领。他遭过别人的欺凌,也诓骗过别人;他因锻银得到温饱,也因此受尽困苦。那手心手背胳膊,乃至脸上周围,被火灼得斑斑点点,至今还留下诸多疤痕。没想到,长年劳累发不了财,却因收留一个女子刘氏,便跟着刘氏飞黄腾达,捞到几千倍的回报。赐府第、授高官、赏宝物、赠金银、再封妻荫子。一切来得如此神速,既高兴也吃惊。他曾想,够了、够了!单单赏赐之物,就够子孙几代享用,不能再贪求了,人应该知足啊!

他也劝过“娥妹”,大不过职掌六官,适可而止了,然而她听不下去。一次又一次地逞强,不准太子认母,不让太子接替皇位,还杀周怀政、贬寇准以及与之有交攀的所有官员。她如此逞强,图的是什么?已经明摆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一旦登基,你的退路在哪里?

刘美不寒而栗,他承认这个病是惊出来的,但对谁都无法明言。

此时,他手中捏着那只缠龙银瓶,又想到天道好还,世事轮回。他越想越怕,霍地惊叫一声,便栽倒地上。.....

“老爷,老爷!\"

”父亲,父亲!\"

经历了一场噩梦,刘美又醒过来,方觉身在卧榻之上。他缓缓地抬起眼皮,发现妻妾、子女围在床前,家人婢女伺在屋内,又看见钱惟演立在一旁。\"唔,希圣兄。.....\"“妹夫。.....\"

钱惟演看着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妹夫,心里在嘀咕:这个妹夫刘美本来身壮如牛,刘美的妹夫又是当今皇上,还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何以一病沉?

”希圣兄几时到此?“刘美无力地问着。

”来时刚好。.....妹夫昏迷不醒。“钱惟演说。

刘美命所有人退出,他要与惟演单独说话。

”妹夫为何病成如此?“钱惟演问。

刘美无从说起,只是摇头。

”安心养病吧,“钱惟演劝慰着:”说不定刘皇后要驾临了。“

”她要来?......做什么?\"

“吾妹说,方才你昏倒的那一刻,她就差人去宫中报讯。”

“唉,何必。.....何必呢,”刘美连连叹气,却又改口说:“不过。.....也好,也好。”

钱惟演看出刘美有些异样,问道:

“妹夫好象有抛不开的心事?\"

”说说近来朝廷有什么风声?“刘美答非所问,”问此何用?\"

“我想。.....听一听。”

钱惟演略为沉吟之后,说:

“能有什么风声?寇准那一派人都滚出京城了,剩下的杨亿又骑鹤上西天了。”

“怎么,杨亿他。.....去世啦?\"

”是呀,听说是吓死了。“

”你说什么?他真的死。.....“刘美又一阵哆嗦。”他是寇准的同党,所以才受惊吓至此。“\"吓死了,吓。.....死了!“刘美脸色越来越难看。”妹夫怎么啦?\"

“没,没什么,”刘美换了口气:“那。......太子最近如何呢?\"

”前些时候,皇上下旨,说他身在病中,国事委于太子,故令太子听政于资善堂。只不过。.....大事仍然取决于刘皇后。“

”果不出我所料。“刘美忽然挣扎起来:”希圣兄,我有一事相议,你。.....答应吗?\"

“何事相议?\"

”据我判断,皇后今日非来不可,到时候咱们都得设法劝劝皇后。“刘美吃力地说。

”劝。.....“钱惟演感到意外:”你想劝说皇后?\"“劝她不能太过份,不能。.....再压制太子,须知人家。.....迟早要君临天下,弄不好,刘氏子孙,甚至你钱家。.....不管如何,咱要劝说皇后,须与。.......须与子孙留条后路哪!\"

刘美一阵咳嗽,气喘得更厉害。

钱惟演怔住了。他一向以为,皇后极宠信刘美,许多大事,刘美必参与共谋,怎么料到,事实远非如此。他不得不承认,妹夫的这番话,不仅说出近忧,更道出远虑。由此想起了自己,只知一味追随刘后,一味地跟着丁谓一唱一和,极力排斥寇准等人,郐不曾像刘美这般远虑过。枉称文人学士,却不如一个打银匠。

”惭愧什么?“刘美问道。

”我说。.....妹夫所说极是,必须婉言劝说皇后。“”你答应啦,“刘美脸上有了喜色:”那咱们合计合计,要如何劝说才有力?你是文人,文人最善做文章,你。.....动动心思吧。“钱惟演想起前天王曾的一席话。他认为那些话极有道理,很想转告刘后,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如今思来,要是通过刘美之口,将这番话传进刘后的耳朵,不是更合适吗?

“希圣兄,想出来了吗?”刘美探询的语气。

“有了,妹夫不妨对皇后这样劝道。.....”钱惟演把王曾那段一字不漏地照搬过来。

刘美听得仔细,不由大加赞叹道:

“啊呀,这话既说到我心坎上,又十分在理呵!好个希圣兄,不愧是个大文人。”

钱惟演口中不说,心里直喊惭愧。

刘后闻报国舅昏倒,带着御医,摧着刘从德,急忙摆驾出宫,进得刘府,瞥见刘府大小跪地接驾,顾不上下令“平身”,就直奔刘美房中。

钱惟演已经离去,刘美正昏昏入睡。家人欲把他唤醒,刘后挥手制止,命众人退下,好让御医诊脉。

看着病人苍白的脸,刘氏不禁一阵心痛。原先她闻说国舅病倒,以为不过是偶患风寒,边宫中太医也如说。怎料到会是这般严重,一向强壮的兄长,为何突然变得不成人样?

“唔,皇后娘娘。.....\"

御医才欲诊脉,刘美忽而醒来。

”兄长别动,先让御医诊病。“刘后说。

”不用了。“刘美摆手道:”让他。....走吧。“

刘后无奈他何,只得让御医退了出去。

”父亲。.....“刘从德依在刘后身后,不敢正视床上的病人。

不知何故,刘美一见到这个儿子,就袭来不安,他不愿儿子听到他们的议论,也把儿子打发出去。\"娥妹,娥妹。.....“刘美忽张口唤道。

如此直率地呼唤”娥妹“,是近年来难得听到的。刘后既感到亲切,又觉得陌生,不自觉地生出某种莫名的惊惧。.....

”兄长,有话就说,你的妹子正听着。“

”皇上他。.....病体如何呢?“刘美问。

”忽好忽坏,时而言语分明,时而整天呓语,刘后说。

“娥妹。”刘美又唤了一声:“你说句实话,皇上究竟······能不能大安?\"

”看来。.....熬不久了。“刘后坦言道。

”啊!“刘美惊呼出口,脸上更无血色。

”兄长怎么啦?\"

恐怕我。.....也不久于人世了。“刘美苦笑说。”你胡说些什么呀!“刘后嗔道。

”这是正话,可知我。.....六十啦,比皇上还多几岁哩。“刘美说。

”不,你一向健壮,平日未曾得病,我就不信。......告诉我,你什么地方不适,好让御医对病下药。“

刘美摇头一阵,忽说:

”实话相告,其实我这病。.....是惊出来的。“

刘后睁大着眼睛,以为听错了。

刘美断断续续说出了缘由,他告诉刘后:他一连多日尽做恶梦,梦见皇上驾崩,太子登基;梦见寇准复相,周怀政索命--

”住口!“一声大喝,如重物掷地,守在屋外的人都为之一惊。

刘后目视刘美,心里想道:这个阿兄怎么啦?昔日胆大包天,怎么突然变得胆小如鼠?想当年,他锻银为业,为谋赚钱,在银器上做手脚,何曾有一点迟疑?他还曾经因为银器掺假掺杂,被人揭破,遭受惩罚或毒打,非但不思收敛,反而愈发大胆,居然敢对达官贵人要起花招,而且神色自若,态度谦和,一点都不像在骗人。那时,她白天跳声鼓为刘美招搅生意,晚上常常充当他的帮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惊得发抖,而阿兄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动手脚,相反的,他对诚实人家,多是以诚相待。他的准则是:人不欺我,我不诓人。谁要是任意压低工钱,那他绝对不容,必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对此,她耳濡目染,既从他身上学到胆略,也学到对付人的功夫。可是万万没想到,本来是一条汉子,怎么变得比妇人还不如。

“娥妹,能否听我一言奉劝?”刘美央求的口气。“那。.....你说吧。”

“该收敛时,也得收敛些。”刘美说。

“要我怎么收敛?”刘后道。

“不能太过压制太子了。”刘美说。

“嗨,你不懂!”刘后立即驳斥道。

“不!”刘美抗声说:“并非我不懂,而是你不通骨肉之情。”

“放肆!”刘后听不下去了。

“皇后娘娘!”刘美立即搬出钱惟演的话,一口气地说下去:“太子尚幼,非皇后不能自立,皇后不倚重太子则人心不归服,皇后如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则皇后安,刘氏亦更安啊!\"

”啊,你再说一遍。“刘后一震。

刘美勉强撑住,断断续续,一字一句地把那席话重复一遍。

刘后简直怔住了。她仔细咀嚼这番话,顿时觉得,此话包含极深的道理,是啊,想当初,靠着这个皇子,我才一跃职掌中官;而皇子也正是倚着本皇后,才奠定储君之位。“太子安,刘氏也安。”相反的,如果撇开太子,人心如何归附刘氏?

啊,好一段至理名言!

“娥妹,这些话你听懂了吗?\"

”这话是谁说的?“刘后认定,如此高明的话,不可能出于刘美之口。

”此话难道没道理?\"

“我要知道,谁能说出这番道理?\"

刘美只道忠言逆耳,一气病又加剧,偏在此际,宫中差人急地:

”皇上腹泻难止,昏迷不省人事。“

刘后惊叫一声,急命摆驾回宫。大驾未出刘府,刘从德急急叫道:

”坏了,坏了!姑妈,我爹他、他忽然翻白眼啦!“刘后返身进屋,看见刘美浑身在抽搐。

”兄长、兄长!\"

“娥妹。.....”刘美用他最后的一口气,吃力地说:“我一家。.....就付托给你。......须与子孙留条退路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