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假痴皇帝(2/2)
那马也善解人意,听主人这么一说,便迈着沉重的脚步,驮着主人寇公,依依地离了道州。.....
4
钱惟演一有空就钻进书房,多年来养成习惯,一天不看书就感到难受。特别近日来,他正聚精会神地研读一本秘籍。
这是前一天,他在祖宗遗留的故书堆里,偶然发现一本《唐人论相之道》,其中有一篇十分精粹。其文曰:
论心相有三十六善焚香读书,一也;有刚有柔,二也;善近君子,三也;安分知命,四也;不近小人,五也;委曲行阴德方便事,六也;能治家七也;不厌人乞觅,八也;利人克己,九也;不逐淫贪杀,十也;闻事不紧张,十一也;与人期不失信,十二也;不改行易操,十三也;夜卧不便睡着,十四也;马上去不回头,十五也;不谈乱,十六也;不文过饰非,十七也;作事周密,十八也;事不瞒真,十九也;有大量,二十也;扬善掩恶,二十一也;急难中济人宽慰人,二十二也;不助强欺弱,二十三也;不忘故旧,二十四也;为事与人用之,二十五也;知人诈伪含容之,二十六也;得人物每事惭愧,二十七也;语有序,二十八也;当人说话不先开口,二十九也;喜言善事,三十也;不嫌恶衣食,三十一也;不面讦人,三十二也;省约惜福,三十三也;知人饥渴劳苦,三十四也;不念旧恶,三十五也;常思退步结果,三十六也。全者位极人臣,寿考永终,不全则祸福相抑,具二十者刺史之位······
连日来,他对这篇“三十六善”爱不释手。他深信,那“全者位极人臣,寿考永终”,一定是真的。因此边读边对照自己,自认他自己大多都做到了,不过只差那么几条,只要稍加努力,不难达到“全者”的境界。正如他现居枢密副使,再进一秩,便是使相,挪一步,便是位极人臣了。
黄昏已过,府内渐渐寂静下来。他燃起桂烛,点亮一枝香,兑现“焚香读书”的第一善。进而拿起此书,认真地重读一遍。
当他读至第三十五善的“常思退步结果”时,联想到刘美临死前所说的话,不由掩卷沉思。.....
“禀老爷,有客人拜访。”
钱惟演思路被打断,有点不悦,才想说不见,家人已呈上名帖。
“啊,原来是他,接客!\"
他不敢怠慢,藏起了相书,即把客人迎了进来。客八正是王曾,他随主人进入书房,抬头一看,但见满屋藏书,不禁自语:都道钱某于书无所不读,果然名不虚传。
”孝先兄登门,必有赐教吧。“钱惟演问。
王曾早想好借口,说:
”岂敢,其实小弟特为借书而来。“
王曾于是随指一书,征得主人点头,取了过来,然后客气几句,便要告辞。钱惟演把他挽住:
”嗨,既然来了,不妨多坐一会儿。“
”但怕叨扰钱公了。“王曾带试探地说。
”哪会呢。“钱惟演又是让坐,又命家人沏茶,甚是热情。
两人聊了起来,钱惟演想谈国事,王曾却把话题引向家事,随口问道:
”近来有无去刘府,看看令妹钱夫人?去倒是去了,只是吾妹悲怀难释。唉,丈夫刘美死都一年了,还哭什么,真个妇人心肠。“钱惟演无奈地说。
”也难怪,失去主心骨,能不永日伤心?当兄长的,应该多多劝慰才是。“
钱惟演点头称是。
”唉,“王曾故作感叹地:”真想不到,一向健壮的刘国舅,却突然骑鹤上西天。他患了什么绝症呀?\"
“哪有什么绝症?依我看,他患的是心病。”钱惟演脱口而出。
“他会有心病,不见得吧!”王曾有所警觉。钱惟演本思缄口,但想起王曾也是与他投契之人,想起要以“三十六善”律已,“事不瞒真”又是一善,故不想隐瞒了。遂就去年刘美临终之前,如何忧虑子孙的后路,如何寻思劝说刘后,又怎样求计于他钱唯演,等等鲜为人知的秘闻,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
王曾极感意外。他无法相信,被人称作“脓包”的刘美,能有如此深谋远虑。
但钱惟演一再证实,又说:
“正因为刘美苦苦相求,我才把你说的那席话,一字不漏地搬给他了。”
“你搬了我的什么话?”王曾故作不知地问。
“就是'太子安,刘氏则更安'的那一席话。”
“唔。.....那国舅听进去了吗?\"
”正因为他觉得十分在理,才及时把那席话传给刘后。“
王曾至此才明白,原来这些话正是通过刘美之口,传到刘后的耳里。
”知道吗?“钱惟演又说:”听吾妹说,皇后还打听,这些话究竟出于谁人之口?\"
“你依实说了?\"
”哪能呢!\"
“是啊,是啊,那不过是我随口说说,千万不可当真。”王曾故作谦逊地。
“不过,孝先兄,”钱惟演倒很真诚:“你的那席话,既中肯也实在。所以听吾妹说,国舅临死之前,当着皇后的面,特别嘱咐--\"
”嘱咐些什么?\"
“须与子孙留条后路啊!\"
王曾为之一震,不由眼睛发亮。
原来,他今夜拜访钱惟演,是怀有目的。本来,真宗崩天后,看到太子顺利地接替皇位,他感到无限欣慰。但最近发现,政权的移转远非预期的那样,相反的,新君完全被架空了。他后来才听说,真宗皇帝临终之前,刘后曾秘密召集丁谓等人,一一封官许愿。怪不得一日之内,让丁谓加司徒,冯拯加司空;曹利用加左仆射;授杨崇勋为都虞侯,并控住禁军。还把忠直之臣李迪贬出京都,又将寇准再行四贬。更吃惊的是,原定五日一御承明殿,却被改为两官异处,而且太后之下,权柄都操在丁谓及雷允恭手里。王曾极想当众提出异议,但投鼠忌器,既怕触怒太后,又恐波及少帝。他无时不以寇准为戒,但终日都为现状担忧。从而苦苦思量对策,渐渐发现,纵观那些大臣,最受太后重用的还是丁谓,其间有什么隐情?丁谓投太后之所好,是不是要把太后推向帝座,变成武则天第二?如何设法拔掉这颗”丁“?
说白了,今夜的王曾,正想借助钱惟演,共商”拔丁之计“。现在他茅塞顿开,也计上心来了。钱惟演摸不清王曾在想什么,遂问:“王兄为何忽然不语?\"
”我在想,刘国舅当时太多虑了。“王曾有意把活题引回来。
”不,他所虑极是,人都得'常思退步结果'啊!\"“我就不信,钱公也有此虑?\"
”我担忧的可不小啊,尤其新君登基以来,此心之忧与日俱增。“
”是么?“王曾故作惊讶:”愿闻其详。“
”其实有些事,你比我更清楚,何须赘述。我所担心的是,太后总有还政的一天,一巨皇帝亲政,刘氏子孙退路在哪里?\"
“钱公所虑也是。但依我之见,造成这种局面,不能全怪太后。”王曾道。
“那要怪谁?\"
”怪那些心怀不轨、存心切断刘氏后路的人。“”谁?谁包藏此祸心?“钱惟演吃惊地问。
”钱兄真的没觉察到?\"
“一时倒是想不出来。”
“不就是丁谓同雷允恭一伙?”王曾索性明说。“他们分明唯太后之命是从。”钱惟演质疑道。“希圣兄,”王曾觉得火候已到:“你是个明白人。其实,太后用心并不坏,她忧心新君幼少,根基不深,一时不敢放权,这是情有可原。而心怀不轨的正是丁谓。是他勾结雷允恭,打着太后旗号,把持内外大权,又利用太后这张牌,一径地公报私仇、渲泄私愤。这不是存心切断刘氏的退路吗?\"
”是啊,是啊!“钱惟演恍然大悟:”看来得劝说太后,小心提防丁谓。“\"是该进忠言了,尤其作为刘氏外家,包括你这个刘氏的姻家,不能视若无睹呀。“王曾不失时机地提醒。
钱惟演叹了一口气,说:
”太后这个人,岂肯轻易听人劝说?孝先兄,还是你想个办法吧!\"
王曾沉吟有顷,忽而问道:
“刘国舅去世好像一年了吧?\"
”过几天正是他的忌日。“钱帷演说。
”啊呀,这正是个好机会。“王曾叫道。
”好机会?“钱惟演不甚了了:”小弟愚鲁,王兄索性明指。“
”希圣兄太过谦了!众所周知,钱公无书不读,我就不信,连个小办法都想不出来!\"
其实王曾藏有计策,但他不想立即亮出来,必须让钱惟演动心思,让钱唯演想出与他一样的办法来。于是他一边奉承,一边提示、开导;既晓以利害,又不失时机地点窍,终使对方茅塞顿开。最后,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妙策,移花接木地转到钱惟演身上。
好个用心良苦的王曾!
5
杨淑妃被奉为“皇太妃”后,日子仍然如故。只是皇太后全神辅佐新君,决断军国大事,无眼过问后官之事。少帝未婚,皇后之位空着,中宫之职,只得由皇太妃代领。当此先帝居丧之际,须防后院有事。因此她克守已责,常去内宫各处走走,严加留意。
“皇太妃万福。”\"给皇太妃请安。“
所过之处,个个都迎之以礼,但看得出来,那不过形于外表而已。对此杨太妃也见怪不怪。她清楚,这些嫔御们,早就养成一种麻不不仁的习惯,就是先帝殡天,她们既无悲也无欢,都是一个样子。加上居丧期间,被规定一样的穿戴--人人头上贴着麻巾,个个一色的布裙、衫、帔、帕头、绢衬服。就是一般官人,除了无帔外,也没二样。这些穿戴使每个女人的脸显得更加苍白,真是千人一面,令人不忍目睹。
杨太妃也想到自己,十二岁入宫,一度受到皇上的宠爱,但春光有限,被邀幸的次数屈指可数,欢乐的记忆也没入尘土。只是她一向羞于争宠,只知安分守己。可是,那忍辱负重,内心所受的折磨,有谁能体会?而今虽进位为皇太妃,身边既无儿子,也无亲人,又有谁相伴晚年?与其它嫔妃相比,又有什么两样呢?
杨太妃不愿往下想,继续巡视着,抬眼望去,发现柳荫道上有人漫步,定睛一看,竟是李氏,不禁感到意外:李氏既很少走出寝官,也从来不随便外面走走,今日怎么啦?再看看李氏的神色,眉宇间分明流露出异样的神情,杨太妃警觉的司时,立即引起联想--
”太妃哪,你得留意李氏的举动。“
”她能怎样,太后何必多虑。“
”难说呀,太子变成皇帝了,她肯那么守规矩吗?\"“谅她也不至于有此胆子吧。”
“但愿如此,不过我已防了一手,还是那句话,她要是不知进退,什么好处都捞不到。”
这是不久前刘太后发出的警告。
杨太妃又向柳荫道上望去,柳荫下的李氏,正极目远眺。
她确实不那么愁眉苦脸,也许与姐弟团聚有关。那是前年夏天的事。那一天,姐弟终于被获准相见,手足重逢,说不尽高兴悲酸。这一见,才知父母不幸去世,弟弟流落到京,一时穷困潦倒,竟以凿纸钱为业。倒是刘国舅,把她弟弟引进宫来,对此,李氏对刘家生了感激之情。之后,弟弟很快就被授为三班奉职,不久又改迁右侍禁、阁门祗侯。虽然姐弟见面少,偶尔相见,也不容说悄悄话,但她不太介意,也不愿让胞弟知道宫中的秘密。唯一的愿望是,只要李姓香火不灭,就谢天谢地了。
李氏也不那么忧郁了,也许与新君登基有关。不管怎么说,她有一种熬出头的感觉。但她没有奢望,她只盼骨肉完聚。她推测,距离这个日子为时不远了。此时,她正回忆前年假山上、竹林旁,与亲儿见面的一瞬间。其时,母子相对虽无言,却是无声胜有声。无法忘却的是,太子那对深邃的眼神,分明作出了暗示。李氏由此得出结论,昔日的太子,现今的新君,对自己的身世是了如指掌。那么,生母纵不敢认子,皇帝岂不思认母。这是情理所在,谁也无法阻挡。
李氏只顾浮想联翩,连杨太妃迎面而来,也视若不见了。
“皇太妃有旨,李氏见驾。”
一声喝令,李氏如梦初醒,惊慌之际,跪在地上连话都说不上来。
杨太妃有点不悦,但没喝斥,只让李氏起来,令她一起走进附近的鸣翠亭。然后屏退左右,目不转睛地看着李氏,
“皇太妃,我实非有意,求你恕罪。”李氏不安地说。
“谁想究罪于你?”杨太妃不愠也不怒:“只是。......我想知道,你方才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想,既然新君登基---唔,不,我是说。.....“李氏显得慌乱了。
一切再明白不过了,杨太妃陡然变色,极想把她教训一番,但转念一想,眼下何必说太多,暗示一番不就可以了。
”李才人,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妾身恭听。“李氏忙躬身道。
”你的胞弟李用和,改任权提点拱州仓草场,已经离开京都了。“
”吾弟犯了什么过错?“李氏一惊。
”不见得是他的过错吧。“杨太妃话中有话。
李氏并未悟到,只顾急急发问:
”为什么突然把他改任?为什么让他离开京都?又为什么不准我姐弟再见一面?\"
杨太妃没有回答。李氏急了,叫道:
“皇太妃,你说话啊!\"
”你教我怎么说好?“杨太妃意有所指地说:”你都不想想,这一切,本太妃作得了主吗?\"
李氏怔然了。她隐隐感到,胞弟李用和,又被人操控作弄了,不由惊叫道
“皇太妃,你当初答应好,要保我弟无恙,而且一再许诺,此事由你包了,如今怎么啦?\"
”你说怎么啦?不过把他调出京都,又能怎样?就算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要怪谁?不错,我当初是这么答应过,可是,你当初又是怎么答应别人的?\"
“难道我没有按答应的话做?”李氏像是自问又像是回答:“难道我犯了什么过错?不,皇太妃,我何曾不守约法,何曾越过雷池?我只不过想想而已,难道想就是过错?太妃娘娘,你说一句公平话,人家有子不敢相认,连背后想一想也都不容,这成什么道理啊!\"
李才人既愤又悲,禁不住地悲泣起来。
杨太妃倒是语塞了。
是啊,人家有什么过错?不要说想一想,就是笑一笑,喊一喊也何妨,甚至就是公开请求认子,又有什么罪?
杨太妃的心软下去了,又重新可怜起李氏来,又以好言相劝,再一次许诺要保护李用和。接着,她又极其委婉地提醒李才人,遇事小心为要。.....
李氏无言可说,从此以后,她又把自己关进卧房中,再也不敢走出大门了。